43位外籍专家建言2016年中国G20峰会主题
确立中国G20主题,多倾听全球声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G20 课题组 执笔人:王文 贾晋京 陈晓晨 如何办好2016 年中国G20 峰会?在2015 年3 月底的博鳌亚洲论坛里已成为热议的话题。在一场主题是“G20 与世界经济议程”的分论坛中,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坦承,对怎么筹备G20“感到头疼”。作为G20 研究的中国领衔智库,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简称“人大重阳”)认为,筹备G20 峰会,首先是确定主题。一个好的主题,相当于筹备工作成功了一半。 为此,在本期《G20 双周报》上,人大重阳做了特别策划,从300 多位来自全球各个智库的G20 研究专家库中邀请其中的43 位,专门就中国G20 峰会的主题出谋划策。这些专家有的来自美、英、法、德等G20 西方成员国,有的来自土耳其、阿根廷、巴西、沙特等新兴经济体成员国,有的来自像挪威这样的非G20 成员、却很重要的国家,还有来自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商会等对国际经济治理影响深远的国际组织。可以说,代表性广泛,思考力深厚,研究方向前瞻,在国内外均属首次。 在这些建言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却被中国人忽视的问题,即G20 机制的本质已经变了。六年前,二十国首脑会晤机制首次唤醒时,G20 被定义为国际金融危机应对机制,现在,G20 俨然已成全球首要的经济治理平台。 然而,在后危机时代,全球对G20 机制的期待,与G20 本身的有效性存在着不对称性。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和政策出现分化,全球发展状况极度不均衡,要像2008 年那样寻找到全球最重要20 个国家都能认可、并为之努力的一个目标,现在变得越来越难。中国G20 峰会想要开得成功,就必须全方位地倾听各类声音,从中找到世界经济进程的最大公约数,进而设计出一个能推动全球统一行为步骤的主题。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是G20 机制中能够沟通各方的最重要力量,因此,人大重阳认为,中国应当本着包容开放、合作共赢、均衡普惠的态度,从全球议程的角度,吸纳各国的真知灼见。 从下文的万余字中,我们发现,各国智库学者对中国G20 峰会的主题建议,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创新驱动与全球增长、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全球治理议程以及G20 机制自身的改革创新。 有专家明确建议,2016 年G20 中国峰会的首要议题应为“重大改革与创新”,其中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机制创新。来自土耳其的专家也从与土耳其G20 峰会的衔接角度, 认为中国峰会主题应该包括创新与知识经济。 在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方面,有专家指出,改革依然存在障碍。有俄罗斯专家指出, 要建立多币种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新的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础设施投资、贸易自由化、解决失业等关键问题上,一些专家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具体指标。例如,承诺基础设施投资占GDP 比重比此前五年(2012-2016) 增加1.5%;承诺五年内消除90% 关税数目;每年新增4200 万个就业岗位等。这些都有潜力成为G20 中国峰会上提出的量化目标。 有专家警告,随着金融危机逐步消退,若G20 不能发挥作用,G20 将日益失去重要性, 因此应把G20 建成“全球指导委员会”。另有土耳其专家认为,要推进G20 政策的执行, 强化执行效果评估。 综上所述,人大重阳建议,应当从“创新”的角度寻找主题的选项,把创新作为解决目前国际均衡发展所遇到矛盾的主要抓手,作为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改革的主要抓手,作为推动全球最大范围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抓手,作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人类福祉的主要抓手。 当然,再好的主题,也不能中国一家说了算。中国需要征求各国的建议,还要学会与各国商议,几轮的“建议—商议—反馈”之后,中国G20 峰会的主题相信就会呼之欲出。G20 峰会的筹备不只是中国想做什么的问题,而是中国能否充分进行国际沟通,说服世界主要国家跟着中国做事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人大重阳的这个“创新”建议仅仅是中国G20 峰会主题商议的开始。前方的路还很远,但作为G20 研究的新型智库,人大重阳已召开了两届G20 智库年会,做了充分研究和国际网络的准备,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
- 2015-04-03加拿大专家:建立G20与联合国互补框架
- 2015-04-03美专家就基础设施提出量化指标:增加1.5%投资
- 2015-04-03全球专家为中国G20峰会献策:应提出“中国议程”
- 2015-03-30IMF专家:亚投行是激活国际金融界的一条“鲶鱼”
- 2015-03-28专家释疑飞行员为何蓄意坠机:或已失去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