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引爆微信圈的华裔大发声
美国华人总数已超过450万,是美国亚裔中最大的族群,在所有少数族裔中人数仅次于墨西哥裔。
过去50年,美国保守派评论员和一些媒体通常把亚裔——有时又特指华裔——称为“模范少数族裔”。这种看法看似褒奖,但对于许多华裔来说,这是一个极具攻击性的标签,是他们几十年来一直试图摆脱的身份。在这“模范少数族裔”的高帽下,“从不抱怨”、“听话”、“不反抗”就是华裔标志性的特征。
美国主流社会利用这种畸形“标杆”似乎在告诉其他族裔:这就是模范生,你们好好学习吧。而这一次,他们似乎要失望了。
▲打破“从不抱怨”的标签
这位名叫梁彼得的美国华人警察的遭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引爆的华人微信圈。全球华人特别是许多美国华人,为他的遭遇振臂呐喊,抗议美国司法待他不公。
▲声援梁彼得的美国华人
美国加州大学黑斯廷斯法学院院长Frank H. Wu教授在Huffpost上发表文章,直白地指出梁彼得只是“替罪羔羊”。
▲Frank H. Wu教授文章截图
“一个黄皮肤的亚洲面孔,却被拿来代表美国警察和黑人试试的暴力,这是多么奇怪和错误的事情。”——Frank H. Wu
全美各地声援微信群的火速成立、白宫请愿的再次征集、2/20全美示威游行的筹备组织,这些“华人行动清单”都在以微信里以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的速度扩散着。华人好像一串炮仗,被“梁彼得宣判结果”这个火星点燃,准备炸个惊天动地。
▲微信声援群截图
拿北美崔哥的话来讲,这可能是“头一次看到华人如此齐心”地发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美华人的思维里有一种东西正在发芽——那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美国思维和做法。这是一种令人惊喜和振奋的发现。在美华人正在一点一点地打破“模范少数族裔”的禁锢,在公共事务上积极参与,为自身和后代的权利勇于发声,不再做一个安静的社会看客。
然而,这个进步还有它的局限:华人的发声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并存在于微信,而微信是只流行于华人圈子里的社交媒体。灵活、只能、节省资费、支持多平台、实时对讲,种种的优点,让这场支援活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传播和壮大。而“中文”这个语言门槛,让这场微信上声援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存在于华人的世界。
不少热心参与声援活动的华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梁彼得各声援群截图
那么,如何才能让华人的声音走出微信圈,“惊动”主流民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