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福州赤子的家国情怀
恋乡爱国的古老传统 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有优良的恋乡爱国的传统。这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谣及历史故事中早有记录。《诗经》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小雅·小弁》)的劝诫。《鄘风》“载驰”还记述春秋初期(公元前659年)许穆夫人的故事:她从卫国出嫁到许国以后,听说自己祖国遭受敌国侵略,兄死国亡,因而心急如焚,驱车返国,“载驰载驱,归唁卫侯”,日夜兼程,“驱马悠悠”。其怀念故国亲人的情愫于诗中反复致意。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有孔子弟子的故事:齐国派兵攻打鲁国,孔子闻知,即告其弟子,鲁国是我们祖宗之国、父母之邦,现在势危,你们何不挺身而出?于是子贡出头,逞其辩才,终至出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局面。 这些典型开启了中国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其后历代每逢国家危难,都会涌现出许多爱国志士。海外侨胞作为华夏赤子同样继承了这一传统。 变革救亡的大众喉舌 晚清以来,海外华侨眼见清廷政治腐败,国势衰微,神州陆沉,成为列强蚕食鲸吞的肥肉,万分忧愤。他们激于民族大义,纷纷办学办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直至鼓吹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国家。 如黄乃裳(1849—1924)身处清末衰世,力倡变革,八次上书皇帝,倡言变法维新。1877年在福州创办《闽省会报》,宣传进步思想。1896年,与郑祖荫联合创办《福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继而在新加坡、厦门创办中文日报,由宣传变法维新,进而呼吁救亡图存,反对清廷腐败统治,支持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 在他的革命精神感召下,许多富有爱国心与使命感的爱国华侨,纷纷在东南亚各国如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掀起办报热潮,鼓吹变法维新,宣传救亡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华侨领袖胡文虎,领导星系报纸,发出抗日救国的强音,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奋起,拯救民族危亡。他提出:“星洲日报当前的至高目标是唤起民众,万众一心为抗日奋斗。”报上发表许多抗日檄文和文艺作品,鼓舞、动员海外华侨志士为祖国抗战献力。 抗敌御侮的民族正气 炎黄子孙无论迁徙何地、漂泊何方,其深挚与炽热的恋乡爱国情感始终不会衰减,反而愈挫愈奋,历乏弥新。 黄乃裳率领福州乡亲,到海外拓荒,功成不居,仍怀故国,投身革命。他年逾耳顺,积极参加辛亥年的福州光复战役,身先士卒,高举义旗,支援于山战斗,为福州光复建立殊勋。他是华侨在国外拓荒创业的先锋,又是福州反清民主革命的元勋。 刘家洙(1878—1954)于黄乃裳回中国后,被推为“新福州”垦场的第二任港主。一边务农,一边经商,1914年以后,以经营橡胶园成为巨富。1931年当选诗巫中华商会会长。他挺身宣告:“我们的后代一定要读中国书,不能让他们忘了祖国、忘了祖国的文化。”他带头捐款,创办华文学校,与华侨一起创办了25所中小学,为此几乎花光所有积蓄。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他义愤填膺,率先捐款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刘家洙再次带头捐款,并积极组织华侨社团和抗日宣传队,分赴各个侨居地,揭露日军暴行,宣传抗敌事迹,发动华侨抵制日货,捐款救国或回国参加抗战。自己变卖商店、住房和橡胶园,动员夫人变卖金银首饰,共募捐70万元,用于抗战和赈济难民。1941年末,日本侵略军占领诗巫后,逼迫刘家洙出面为其筹粮筹款,他大义凛然,拒不接受,终被投入监狱,饱受酷刑折磨,身受重伤。 陈孝奇(1900—1989),出生福州书香之家,1923年赴缅甸,执教于侨办华文学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深受侨商欢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与爱国侨领一起筹建缅甸华侨抗日救国义勇军,亲兼训练主任,宣传抵制日货活动,祖国派出远征军入缅抗日,他组织援助军队,冒险接待祖国军队。 抗日战争期间,旅居印尼的福州乡亲,利用同乡社团与学校,或成立募捐团体,募集资金、捐赠飞机、坦克、珍贵医药,支援国内抗战军民。印尼归侨李林(闽侯县人),回国在山西任八路军骑兵营教导员,为掩护部队突围而英勇牺牲,成为“全国女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新加坡华侨仓夷(福清人),回国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先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报纸《晋察冀日报》《救国日报》和新华社分社当记者,以自己的笔讴歌抗日军民、揭露侵略军罪行,曾获边区“鲁迅文学奖”,成为著名记者。 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 历史上,福州人移居海外有不少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或宗教文化传播的,他们同样满怀对祖国文化与故土风俗的深厚感情,向住在国家或地区,热心传播文化,结好于当地民众,为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明朝晚期,旅居日本长崎一带的福建华侨,恭请隐元法师赴日本弘法。他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率僧众自福清万福寺出发,随身携带大量佛教经典、名人字画、医药书籍以及植物种子等。隐元博学多才,除佛学外,还精于诗文、书法、建筑及中医药,还带去中国茶叶及其“煎茶”方法,带去扁豆和豆腐做法,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饮食文化,遂在日本传播开来。 晚年,他手定《黄蘗清规》,将中国禅林礼法完整地传到日本,在日本创立了黄蘗宗,与日本临济宗、曹洞宗鼎足而立。隐元之后,该寺有十多代主持均由中国东渡日本的僧人担任。日本万福寺内各种建筑皆仿明制,或由福建人担纲建造,因此日本诗人有句称:“进了山门是中国”。至今,日本黄蘗宗所属寺庙有500多座。 福州华侨对居住国的贡献 福州华侨沿着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以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住在国的开发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福州人移民海外,而成为早期华侨者,最著名的应是从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开始。据记载,首批赐人主要是福州人,且多在河口一带,后来续有增补,也扩大至向闽南地区。 三十六姓中:有出自名门望族、书香门第者,授予大夫、长史之职,以为“贡谢之司”;有习海者则授予通事、总管之职,为指路之备;有能工巧匠则向琉球国人传授牵星航海技术、捕捞种植、工艺制作、盖房建屋等生产技术技能。 (二)从19世纪中期(1850—1882)开始,中国约有11万华侨进入美国,大多从事采矿、筑路、农业劳动等体力工作,为美国西部开发做出重要贡献。1万多名华工参与修建美国西部各铁道干线,特别在完成横贯美国东西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作出牺牲和贡献,当地人为此树立了“铁路先锋”铜像,予以表彰。数千名华工参加了加拿大连接东西两岸的太平洋铁路建设,加国为此举办了“铁路华工纪念币”展览,以表扬华工的贡献。2万名华工参加巴拿马运河浩大工程的修建。福州华人、华商远赴东南亚各国,披荆斩棘,开辟蛮荒之地,贡献巨大。华人先在马来西亚经营锡矿生产,林文庆组织橡胶种植公司,成为马来西亚橡胶种植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千百年来,在海外的福州侨胞,广泛分布在五洲四海的各个角落,他们默默无闻地耕耘奉献,为住在国的开发建设做出重大牺牲与重要贡献。他们的功劳与业绩,已经永远载入世界史册,他们的奋斗精神和高尚品格也永远铭记在世人的心中。 (卢美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