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早上,中国第十三批赴南苏丹维和部队隆重举行升旗仪式。资料图片
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始终积极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世界和平发展体现责任与担当
维护和平 三万“蓝盔”显担当
刘钊
在战火纷飞的马里,执行雨季修桥保通、全力救治难民;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排雷数以万计;在疾病肆虐的利比里亚,进行埃博拉疫情防治培训……他们,就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中国维和官兵。“中国蓝盔”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着中国风采,为世界值守和平。
他们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特别是维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中国不仅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而且派出的维和部队比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的总和还多。自1990年开始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队先后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部队、军事观察员、参谋军官共3.1万多人次,此外,中国还派出维和警察参与平暴、营救人质等工作,派出文职人员监督大选和行政管理事务。目前,中国仍有3037名军警人员在联合国10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其中维和部队2787人、军事观察员和参谋军官89人、警察161人。
中国缴纳的维和摊款及所占份额逐年递增。在联合国面临财政危机时,中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在维和行动摊款中的份额,加大了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财政支持,成为联合国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14年缴纳约5.15亿美元,占摊款总额的6.64%,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出资国中居第六位。
中国政府完善国际维和机制,加强联合国在国际维和行动中的主导作用,维护安理会的权威,强调安理会应具备应对冲突的快速反应能力,制定从预防冲突到恢复和平、从维持和平到冲突后建设和平的全面战略。
他们促进了维和任务区的和平与稳定。自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维和部队累计新建、修复道路1.1万余公里和300多座桥梁;发现、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400余枚;运送物资110万吨,运输总里程1200万公里;接诊病人近15万人次,为维和任务区带来和平与稳定的同时,更带来了人道主义援助。
例如,在利比里亚任务区,中国维和部队不仅是严守纪律的模范,更是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楷模。官兵自觉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积极帮助当地群众修理农机具、讲解使用方法、教授水稻种植技术,还无偿为学校修缮校舍、捐赠学习用品,他们的善举在当地赢得广泛赞赏。
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称赞道:“中国维和部队为利比里亚带来和平与安全,尤其是在重要时期和困难时期,表现出了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们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人员来自世界各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组成了一个国际大家庭。中国维和官兵在执行维和任务过程中,积极扮演着军事外交和跨国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通过与各国维和人员以及任务区民众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努力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隔阂,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笔者在苏丹达尔富尔维和期间看到,我维和官兵组织了各类庆典活动和文艺晚会,开展了体育比赛,还赠送纪念品,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官兵进行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我国军人良好形象,增进了彼此友谊。2015年4月,中国首个维和步兵营的派出,体现了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坚定信念,也向外国军队以及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军队提高军事透明度以及中国希望和平崛起的积极姿态。
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主动地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定位更多出现在联合国维和舞台上,为防止和解决地区武装冲突,维护国际和平、安全、稳定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为国防部维和中心专家)
发展理念 丰富发展学内涵
王义桅
习近平主席即将赴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习主席此次联合国之行,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线。中国的发展理念对联合国及世界的作用,令世界瞩目。
中国的发展,不仅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也创造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高达一半、平均近三成的奇迹,使得中国发展呈现出“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境界,极大丰富了人类发展学的内涵,体现在:
——为何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的发展是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和平。中国发展的奇迹,也是和平发展的奇迹。尽管中国经济总量迄今未及历史上的世界地位,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任何历史时期。中国还赋予文明永续发展的理念,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何发展:中国致力于科学发展、合作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实现发展。中国强调基础设施与教育先行。“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再穷不能穷教育,不把贫困传给下一代”,这些理念也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日益重视。可喜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2020年将实现全球覆盖,这将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行远程教育,帮助其扫除文盲,脱贫致富。
——靠什么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认为各国有权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强调互利共赢,通过战略对接、国际产能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等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从双边共赢到人类共赢,中国不断深化共同发展理念。
——为谁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更好地由人民共享,更广泛惠及广大人民。因此中国各级政府将民生工程作为发展要务,切实解决民众关切,重视消除地区发展差距,践行包容性发展理念。中国成功实现快速而且不可逆的大规模脱贫。在民众对宜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升的今天,中国强调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强调“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而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强调要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人文丝绸之路。
今年7月1日,位于巴黎的经合组织发展中心邀请中国加入,是世界渴望分享中国发展理念的鲜明体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最大创新,中国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启示。
今天,发展成为“中国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鲜明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发展的最大贡献者:中国发展了,也将激励并推动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帮助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世界的协调发展、整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南南合作 站上历史新起点
刘贵今
中国长期以来在多边和双边领域,大力倡导和积极参加南南合作,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60多年来,南南合作范围越来越广,规模日益扩大,程度逐步加深,成果更加显著,开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崭新模式,成为国际合作的一面辉煌旗帜,并深刻影响着世界力量的对比和国际秩序的塑造。中国推动和实践南南合作,至少有三大突出特点。
一是平等互利。自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起,中方就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推动将其写入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总理访问亚非欧14国时,又提出中国同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
中国一贯恪守上述原则,追求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不干涉其内政,援助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寻求任何特权,诚心诚意帮助受援国自主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自身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了支持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打破种族主义的封锁,勒紧“裤腰带”援建了坦赞铁路,65名中华优秀儿女,为建设这条“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献出了宝贵生命。
二是合作共赢。中国在向亚非拉国家提供援助和贷款时,从不像某些富国那样,视自己为施舍者,而总是把自己当成合作伙伴。中国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预设政治门槛,而是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诉求,在项目的选择和设计中,努力满足受援国要求,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项目方案,直至对方满意。
上世纪90年代,苏丹面临跨国石油公司制裁,中石油通过正常招标,为苏丹建成了包括勘探开采、管道运输、炼油、储藏等在内的一整套现代石油工业,使苏丹从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一改过去西方公司低价开采原油、高价出口成品油的做法,开创了与苏丹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三是不断创新。中国在南南合作中,坚持与时俱进、包容发展,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有学者形象地把其演变过程比喻成从上世纪的独轮车,到自行车,再到本世纪初的小汽车和今日的高铁时代,南南合作驶入了快车道。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应运而生。迄今已开过五届部长级会议和一次峰会。中阿合作论坛和中国—拉共体论坛也以务实、高效和共有、共享而引人瞩目。打造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版的“六大工程”、中非“三网一化”合作、构建中国与拉美“1+3+6”合作新框架,也是新形势下南南合作的创新之举。
仅以巴西为例,中国已连续5年是其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合作已从过去的传统领域,发展到资源卫星、支线飞机、深海石油勘探和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像巴西这样的国家,还有长长的一串。这预示着南南合作已站上了历史的新起点,具有无穷魅力和无限发展空间。
(作者为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南南合作 站上历史新起点
刘贵今
中国长期以来在多边和双边领域,大力倡导和积极参加南南合作,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60多年来,南南合作范围越来越广,规模日益扩大,程度逐步加深,成果更加显著,开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崭新模式,成为国际合作的一面辉煌旗帜,并深刻影响着世界力量的对比和国际秩序的塑造。中国推动和实践南南合作,至少有三大突出特点。
一是平等互利。自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起,中方就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推动将其写入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总理访问亚非欧14国时,又提出中国同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
中国一贯恪守上述原则,追求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不干涉其内政,援助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寻求任何特权,诚心诚意帮助受援国自主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自身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了支持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打破种族主义的封锁,勒紧“裤腰带”援建了坦赞铁路,65名中华优秀儿女,为建设这条“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献出了宝贵生命。
二是合作共赢。中国在向亚非拉国家提供援助和贷款时,从不像某些富国那样,视自己为施舍者,而总是把自己当成合作伙伴。中国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预设政治门槛,而是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诉求,在项目的选择和设计中,努力满足受援国要求,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项目方案,直至对方满意。
上世纪90年代,苏丹面临跨国石油公司制裁,中石油通过正常招标,为苏丹建成了包括勘探开采、管道运输、炼油、储藏等在内的一整套现代石油工业,使苏丹从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一改过去西方公司低价开采原油、高价出口成品油的做法,开创了与苏丹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三是不断创新。中国在南南合作中,坚持与时俱进、包容发展,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有学者形象地把其演变过程比喻成从上世纪的独轮车,到自行车,再到本世纪初的小汽车和今日的高铁时代,南南合作驶入了快车道。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应运而生。迄今已开过五届部长级会议和一次峰会。中阿合作论坛和中国—拉共体论坛也以务实、高效和共有、共享而引人瞩目。打造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版的“六大工程”、中非“三网一化”合作、构建中国与拉美“1+3+6”合作新框架,也是新形势下南南合作的创新之举。
仅以巴西为例,中国已连续5年是其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合作已从过去的传统领域,发展到资源卫星、支线飞机、深海石油勘探和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像巴西这样的国家,还有长长的一串。这预示着南南合作已站上了历史的新起点,具有无穷魅力和无限发展空间。
(作者为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