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默克尔吁日本正视历史 德日战争历史观迥异
德国总理默克尔上周访日,给安倍“上了一堂历史课”,她呼吁日本正视历史。同为二战的战败国,默克尔“敲打”安倍的底气,源于德国社会这些年在政府态度、教育、立法等多方面对纳粹的深刻反省。反观日本政府,却在不断开历史倒车,这源自两国政府、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等各方面的迥异。 其一,核心原因是政府作为的差异。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木桶定律”,即一只木桶盛水多少,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一定律也可以用来解释历史观问题。战后日本社会不乏深刻反省和真诚谢罪的民间力量,但正因为政府或执政党的那块“木板”不长,日本历史“涵养”总显得不多。 其二,日本人和德国人在文化传统方面差别较大。当年大力推动战后审判的德国基民盟议员本达说过这样一句话:推动审判并不是“屈服于外国的压力,而是屈服于个人信念的压力”。在德国,90%以上的人信奉天主教或新教。对德国人来说,“原罪-认罪-赎罪”是很自然的因果关系程序。公开认罪对德国人并非耻辱。 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对人的自我发现产生重大影响。重视人的价值成为欧洲人文主义的核心。战后,通过对屠杀无辜生命的战争罪行的揭露,德国人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观开始复苏。德国人勇于承担二战罪责,不仅是要求受难者予以宽恕的表现,也是人性的回归和重建。而日本人国家至上、轻视个体的价值观,严重阻碍日本对二战罪责作出清醒和彻底的反省。 其三,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存在许多矛盾体的结合。如团队性与排他性,就像一个大家族同乘一条船,船上必须“同舟共济”,对内“和为贵、忍为高”,对外则是不同标准。这种多面性格使许多日本人对于日军在二战中的作为认知甚少。现在有不少日本人也不愿承认长辈们在二战中有那么丑陋的一面。 最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保守性也导致今天日本畸形的历史观。日本是世界大国中少有的几乎未经历革命洗礼的特例。从明治维新开始,基本是以改良方式实现社会变革,其后的发展也是因循最保守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战后,日本依附于美国的冷战体制偏安取利,许多旧有差别并未得到应有改造,有些方面还不如发展中国家。 |
- 2015-03-16安倍出席世界减灾大会 吁各国见证日本灾区重建
- 2015-03-16日媒:日本加快安倍访美准备 日韩关系或成焦点
- 2015-03-13日本中文教科书走红 网友惊呼“什么鬼”
- 2015-03-12日高调扮演"战争受害者" 美称"日本是时候道歉了"
- 2015-03-12英媒:日本悄然“潜回”南海 拉拢菲越对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