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对俄实施最严制裁 美俄关系濒临冷战状态
原标题:欧美一起挥制裁大棒 欧美对俄实施迄今最严厉制裁英媒体分析形势进一步恶化 美俄关系倒退至濒临冷战状态 美国和欧盟29日宣布对俄罗斯追加制裁,涉及金融、军售、敏感技术出口等领域。路透社报道,这是西方国家迄今就乌克兰危机对俄施压的最严厉举措。路透社分析,美俄关系因乌克兰危机持续恶化,倒退至“濒临”冷战的状态。 欧美一起挥制裁大棒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29日发表联合声明,同意欧盟对俄罗斯采取进一步的一揽子制裁措施,涉及金融、军事、石油等领域。这是欧盟迄今为止就乌克兰问题对俄采取的最严厉制裁措施。 新制裁措施包括限制俄罗斯国有金融机构进入欧盟金融市场,对俄罗斯实施武器禁运并禁止向俄出口军事终端用户使用的军民两用商品,限制俄罗斯获取欧盟敏感技术尤其是石油产业的敏感技术。 新制裁措施还包括扩大对“有损于乌克兰领土与主权完整”的个人及企业的制裁名单,延迟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向俄提供金融资助,限制在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进行投资和贸易,以及旨在以降低合作水平为目的而重新评估俄欧双边合作关系等。 同一天,美国也推出新制裁措施。美国总统奥巴马29日在白宫发表讲话,宣布对俄罗斯的能源、军事和金融等领域实施进一步制裁。奥巴马宣布扩大对俄罗斯金融和军事行业的制裁范围,中断对俄罗斯能源行业特定的物品与技术出口,同时正式暂停实施对俄出口激励措施以及对其经济发展项目的融资。 奥巴马表示,现有制裁措施已削弱了俄罗斯经济,新的制裁手段将继续对支持俄在乌克兰“非法”行径的企业和个人施加压力。财政部说,新的制裁措施将禁止美国公民为三家俄罗斯国有银行提供新的融资,并冻结一家为俄军方服务的造船公司在美国境内的资产。 奥巴马否认迎来新冷战 奥巴马否认美俄迎来“新冷战”的说法。 奥巴马在白宫说,新制裁会对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促使俄当局停止支持乌克兰东部的民间武装。不过,制裁并不意味着美俄之间的“新冷战”,“只是一个特定议题,与俄罗斯不愿承认乌克兰可以自主选择自身道路相关”。 路透社分析,美俄关系因乌克兰危机持续恶化,倒退至“濒临”冷战的状态。 一天前,美国政府认定俄方违反冷战期间签署、旨在销毁和禁止中短程导弹的《中导条约》。白宫官员没有提供这一指控的细节,只是要求与俄方立即就这一议题展开对话。但白宫发言人乔希·欧内斯特称,俄方回应迄今“完全难以让人满意”。 美欧究竟制裁俄什么? 美国《纽约时报》认为,美欧这次联手制裁旨在打击俄罗斯开发新油气资源的长期能力,瞄准俄罗斯政府主要财源。 打击能源未来 这次制裁措施超越原先的金融和军售范畴,加入阻止俄罗斯获得西方油气勘探技术的内容。《纽约时报》分析,此举不为禁止俄罗斯现有油气生产,但为俄罗斯的能源未来蒙上阴影。 俄罗斯正把能源勘探触角伸向北极、深海和页岩储备。 过去20年间,能源行业为俄罗斯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崛起作出巨大贡献。据《纽约时报》数字,俄罗斯日均产油量大约1050万桶,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之一。 扼住技术咽喉 美国外交学会能源分析师迈克尔·利维说:“西方能源企业的最大优势仍是技术,这就是新制裁可能形成显著影响的原因。” 他说:“中国企业无法插手,取代美国企业输出页岩气技术。他们或许能提供人力和财力支持,但无法填补技术领域。” 对俄敏感技术出口措施出台之际,正值俄罗斯处于北极、深海和页岩储备开发的起始阶段。俄罗斯现在开发的油气资源 集中在西伯利亚地区,总有枯竭的一天。多家西方企业正与俄罗斯合作扩大资源开发。 俄罗斯石油公司原计划数周内与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携手开发北极喀拉海。两家企业已成立合资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则持有俄罗斯石油公司19.75%股份,5月与后者签署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计划勘探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页岩气资源。 抽离金融血液 在遏制俄罗斯能源业发展前景的同时,美欧并未停止抽离俄罗斯金融血液。相反,新制裁加剧俄罗斯企业融资困境。据美国彭博新闻社数据,自1998年摆脱债务违约以来,俄罗斯从国际资本市场获得至少6000亿美元债务和股票融资。 彭博社报道,俄罗斯企业面临价值约1650亿美元的美元、欧洲货币计价债券和1000多亿境外银团贷款有待偿还。过去15年间,俄罗斯通过出售美国等国家的存托凭证融资超过400亿美元。 美国火鸟管理公司创始人之一伊恩·黑格说,与俄罗斯关系友好的银行难以弥补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 黑格说:“俄罗斯人并未表现出,愿意以大折扣向外国人提供自身能源,所以难以看到就很大规模协议的条款达成一致。” |
- 2014-07-30制裁俄罗斯:美国的压力与欧盟的算计
- 2014-07-30欧美日对俄扩大制裁恐致两败俱伤 俄经济将迎严冬
- 2014-07-30欧美日对俄扩大制裁 奥巴马否认发动"新冷战"
- 2014-07-30美再下重手制裁俄关键行业 奥巴马否认发动“新冷战”
- 2014-07-30日本跟风制裁俄罗斯 俄斥之“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