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战争的况味 中日韩争报世界记忆名录
教科文组织如何保护“记忆” 文献是记忆的承载,记忆无形,而文献有形。世界记忆名录以抢救“濒危”记录、保护无可替代的文献遗产为手段来保护人类的记忆。迄今,全球已有数百份文献入选名录,成为永久的人类记忆。事实上,“世界记忆”计划一直在做的一项努力是,推动文献遗产数字化,让更多人接触与使用。 目前,该计划开展了许多试点项目,试图可以用新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文献遗产的保管和利用问题。例如,一张包含大约3000张1890年-1930年间西非经济共同体国家明信片的光盘被制作出来。这些非常珍贵的明信片总共有大约5万张,它们反映了西非国家的殖民历史。事实上,这些明信片都分散保存在许多国家,主要是欧洲各国。只有通过制作光盘才能把它们“集中”在一起,进行整理并提供利用。 中国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9份文献包括《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传统音乐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纳西东巴古籍》、《清代科举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中国西藏元代官方档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评选标准 真实性与不可替代是尺子 不同于音律和教育等文献资料,南京大屠杀和强征“慰安妇”档案毕竟包含着战争的况味,并直指一个犯下如此罪行的国家。判断中韩将此申遗的合理性的核心便在于,这些档案资料有没有资格成为世界的记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创建“世界记忆”计划并设立世界记忆名录。名录分为世界级、地区级和国家级三个级别,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记录等。 根据该项目提供的资料,世界记忆的评选标准很复杂且灵活。“评估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没有量化的关于其文化重要性的评估方式,也因此无法确定达到具体的哪一点这项申请是合格的。只能由申请方根据该项目列出的评选标准精良地筛选申请的文献。 在最基本的评选标准中,第一条就是“真实性”,即能够确认文献并非复制品或伪造品,“它的存在具有充分的合理性”。 其次,这些文献对世界(或地区、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它独特且不可替代,它的消失会给人类遗产带来伤害,“成为使人类遗产贫瘠的因素之一”。但是,该项目同时申明,对世界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
- 2014-06-15一批反省历史的日本人支持中国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 2014-03-13韩国拟为慰安妇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 2013-06-21“侨批档案”成功申遗 成为福建首个《世界记忆名录》
- 2013-06-20中国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福建逾三万件
- 2012-12-12中国侨批冲刺“世界记忆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