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美国频道> 今日资讯 > 正文

国外人士讲述“我与中国两会”故事:亲近中国 把握机遇

usa.fjsen.com 2014-03-14 10:07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3月1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闭幕。图为头戴花环的少数民族代表接受外媒记者采访。人民视觉

3月6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副部长张少春就“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工作”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图为一名外国记者在提问。人民视觉

两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大事,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每年这个时候,世界各国的政界人士、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媒体记者乃至普通百姓,透过两会释放出的信息,感受中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观察和解读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新机遇。今年两会期间,国外各界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分享他们与中国两会的故事。

传递春天的温暖

我与两会结缘已久。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以及一名在华工作多年的巴基斯坦外交官,我一直通过《人民日报》关注两会,对此感触颇深。每年春天,两会总是如期而至,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代表们提出的各项议案,也如同阵阵春风,吹进老百姓的心田。

2004年到2007年,我曾作为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参赞,在中国长期工作生活。去年我担任巴基斯坦驻广州总领事,满以为对中国已很熟悉,却发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变化。不少城市与几年前相比更加现代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能够感受到城市发展的脉搏。我想,这里面有不少功劳得归于两会。

众所周知,两会是中国发展的风向标,每年都会根据实际需要,共商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动中国的发展,将人民群众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为实现目标齐心协力。中国如今的发展势头,与两会的积极作用密不可分。

在我看来,两会还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各行各业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开诚布公地研究方案,探讨问题,有争辩,有共鸣,有观点的碰撞,也有思想的交汇,虽然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无一不在传达人民群众的心声。

代表们的议案切实反映了人民的诉求,难怪中国的老百姓们能安居乐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

此外,两会还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精神。中国现在的发展势头很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两会不回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开放的眼光直面挑战,商讨对策,这一点很了不起,反映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

有人说,每逢春暖花开,两会都会为中国带来可喜的变化,也在向百姓传递春天的温暖。我很同意这样的说法。(巴伯·阿明 作者为巴基斯坦驻广州总领事,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杨迅采访整理)

令人难忘的盛况

我今年78岁,与中国结缘已经61年,其中在中国学习和工作了24年,有19年是作为波兰驻华使馆的外交官。在此期间,我多次应邀参加中国两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那种场景令人终生难忘。

1953年,我开始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1959年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前身)毕业,并于1994年到1999年间担任波兰驻中国大使。多年的对华外交生涯使我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还成为北京市的第十七位荣誉市民。1999年任满回国后,我先后担任过波兰总统和总理的亚洲事务顾问。我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通过参加和研究两会,我也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见证人。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担任波兰驻华使馆首席参赞,第一次参加了两会,心里充满了好奇。让人意外的是,当我走到人民大会堂专为外交使团设置的入口处,那里摆放了当天中国总理要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本,外交官们可以领取阅读,这让我觉得两会的开放程度很高。

当我被引导到人民大会堂的二楼,从楼上俯瞰大厅,我觉得人民大会堂是世界上最雄伟、最壮观的建筑之一。与此同时,那么多人从各个入口进入会场就座时,竟然还能那样井然有序,这让我十分感叹中国人大代表的高效和严谨。会议开始后,我一边听着中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边向会议大厅的各个角度不停张望,试图计算出参加会议的大概人数。尽管直到会议结束,我都没能算出结果,但我确信,那是我见过的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最壮观、最高效、最有序的大会。

我见证了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深知今年两会对中国的重要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在今年两会上,这些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确保中国经济成功开启下一个增长周期,并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兹·古拉尔赤克 作者为波兰前驻华大使,本报驻波兰记者李增伟采访整理)

研究中国的机会

我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两会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我对两会有两个十分关注的地方,一个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是进行研究的宝库。重要文件吸引的不只是研究中国的学者,还有与中国进行经济往来的商业与企业界人士,因为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密不可分。另一个就是人大会议闭幕后召开的总理记者会,这是中国两会多年来形成的很好的传统。

今年两会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首次两会,牵涉到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可以想见,两会为思想交流与碰撞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就个人而言,我当前最关注的是中国经济转型问题。为了更快捷地感受中国的发展脉搏、中国人民的所思所想,我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经常浏览人民网,了解中国的政情与民意。

我注意到,人民网最近就社会上热点话题以及网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超过300万人次参与投票。从揭晓结果来看,关注度最高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社会保障、反腐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两会的代表们在努力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平均每年要访问中国3至4次,这个频率还是太低了,要想更透彻地了解中国,还得多到中国走走,与中国学者多沟通、多探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对我们研究中国的学者同样适用。(亚历山大·洛马诺夫 作者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张晓东采访整理)

不断发展进步

我因为工作需要经常接触外国学者和官员。一般说来,他们对两会的关注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国情出发,大致有两类:如果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就特别关注中国的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合作机制,希望从中国的经验中找到解决本国政府与议会很难合作、甚至互相拆台的积弊的办法;而如果是来自发达国家,他们会关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发挥民主作用,是否充分在立法中起到决定作用,形成对权力的制衡。

从国外观察,中国的两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我认为,其中有三点非常明显,首先,执政党和政府在人大表现得更加谦卑,他们都积极听取代表意见,认真考虑代表议案;其次,执政党与政府都更加尊重人大的权力和决策;最后,人大制度的实质性作用越来越大,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等重大施政计划都要在人代会上报告和通过。

人大制度和宪法的确立,标志着一个现代社会的确立,为中国明天的发展确定了民主法制社会的框架和发展方向。

中国对制度的自信,源于对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自信。尽管中国的人大制度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的态度去看待这一问题。从中国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充分认识到了问题和差距。克服这些问题和差距的决心,激发了实现梦想的信念与行动。 (黄靖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本报赴新加坡特派记者施晓慧、李宁采访整理)

生活普遍改善

2007年至2011年期间,我担任尼泊尔驻华大使,这给了我了解中国的好机会。我热切地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注意到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在其他制度下,取得这样的增长规模是很难的。

我曾读过关于中国的书籍,因此在去北京赴任之前,我非常急切地想找到中国过去与现在的差距。

当我第一眼看到北京时,我的问题就有了答案。宽阔的道路、林立的大楼,北京整洁而又紧凑,这都展示着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在中国的4年时间里,我逛遍了北京城,也去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城市和乡村。在我看来,中国正在全力挖掘自身潜能。我没有发现贫穷的“祥林嫂”,也没有发现沮丧的“闰土”。中国的发展使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中华文明历史五千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仅共同创造了繁荣的文化,还相互学习,并将共存和繁荣之道制度化。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已成为中国社会的特点。

对于友好的尼泊尔人,中国人开放而又热情,他们非常有礼貌,总是全心地对待客人。尼泊尔人也是如此,热情友好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两国政府和人民尊重和珍视彼此的友谊,现在是我们将两国温暖关系之果实带给两国人民的时候了。(坦卡·普拉萨德·卡尔基 作者为尼泊尔前驻华大使,本报驻印度记者吕鹏飞采访整理)

充满信心的未来

1981年1月的寒冷冬日我来到北京,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到中国。当时作为联邦德国驻华使馆经济参赞,我负责的任务是全力推进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经济关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开放。这一开创之举也带来了中德经济关系的良好发展。过去30多年,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合作的中国和中国人发现,德国和德国人是积极可靠的合作伙伴。中德经济能够很好互补,并能互相依靠,共同强大。

1999年我被任命为德国驻华大使,这对我来说意味着回到熟悉但又已经经历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

在成长为经济大国后,中国与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贸易经历了巨幅增长。今天,在一个充满经济和金融风险的时代,我们仍有理由相信,中国这艘航船能继续避开暗礁险滩,破浪前行。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家认为这次会议是1978年以来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我认为专家的看法有充分依据。今年的两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第一次,将对改革给予重要支持和推进。(于倍寿 作者为德国前驻华大使,本报驻德国记者黄发红采访整理)

媒体关注的焦点

每年3月,中国两会都是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是一年一度外部世界集中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场合。

10年前,我作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部记者第一次采访两会,当时感受最深的是两会对中国民众重要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去过一次人民大会堂,但2004年我作为记者到人民大会堂采访,第一次有机会楼上楼下各处走走,参观了好几个以省市或地区命名的厅,包括北京、新疆、西藏、辽宁等,里面陈设的专门为人民大会堂定制的巨幅名家书画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的人来说,人民大会堂除了宏大的建筑风格外,还具有特别的历史感,因为那里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出席活动和中国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地。

2004年报道两会期间我采访过相关学者探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问题。后来我曾三次去北京报道两会。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外界对中国人大制度的理解也和对中国其他方面的认识一样,是一个不断调整和重新认识的过程。

2011年我在人民大会堂报道时就听一位美国记者说,他不同意西方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偏见,因为据他了解,每年一次人大会议的背后,是全国人大不同委员会所做的大量实质性立法准备工作,人大会议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件为美国媒体了解和报道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运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土木其 作者为英国广播公司记者,本报驻英国记者李文云采访整理)

总想了解中国

非洲越来越关注中国,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快讯》上有关中国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我曾经4次访问中国,报道过十八大和中国两会。2008年,我第一次到访中国,当时代表团里共有19个非洲国家的27名记者。在走过北京、上海、贵州等地后,所有人都对中国之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没去过中国的刚果人大都以为中国和刚果发展差不多,而去过中国的刚果人就会惊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正是基于这种了解,我们对中非合作更有信心。

中刚两国民间友好是有基础的,越来越多的刚果人前往中国学习、做生意,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商人来到刚果。许多事例都证明,中刚兄弟情谊深植于两国人民心中。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3月访问了刚果共和国,这是一次非常友好、非常成功的访问,《布拉柴维尔快讯》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中国和非洲在历史上相互帮助,共同发展。通过坦诚合作与互动,中国梦与非洲梦在双方共同推动下,向着美好愿景前进。

应当承认,今日的中国举世瞩目。中国很远,但我们总想去那里,去亲近和了解她。(埃米尔·甘卡马 作者为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快讯》总编室主任,本报驻南非记者张建波采访整理)

我的工作要务

我关注两会是从1998年开始的。2010年的两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次会议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等核心关键词。当时中国出口总额超1.2万亿美元,外汇总额达2.4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升至4.9万亿美元。但当时中国并没有被数字冲昏头脑,而是果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调动13亿人的巨大内需市场,中国提出了城镇化、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发展第三产业等正确的政策手段。

我个人特别关注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另外,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大方向的把握也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重点。

韩国德勤的中国项目越来越多了。2010年以前,中韩经济交往中,主要是韩国投资中国,2010年之后中国对韩国的投资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对韩国资本市场的热情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的改革对未来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影响。中国是韩国重要的经济伙伴,其对韩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作为一个为企业客户提供审计和咨询的公司,关注中国两会通过的每一个事项是工作的要务。(全亨柱 作者为韩国德勤安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部长、会计师,本报驻韩国记者万宇采访整理)

推动发展的力量

我在巴西巴中企业家委员会工作了三年,但对中国的关注已经持续了七八年。巴中企业家委员会是在巴中两国政府的推动下,由有意加强合作的两国企业家成立的非政府组织。委员会旨在加强两国企业间对话与合作,发展中巴经贸关系。在我们委员会工作的大部分员工都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都有一些汉语基础。

在巴中企业家委员会工作期间,我特别关注每年两会的热点问题。此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中国如何迈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全球瞩目。我相信今年两会对具体的改革措施会有更详细的讨论。

作为巴中企业家委员会的一员,中巴贸易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新建立的上海自贸区中的金融改革是一大亮点,但金融改革的细则究竟如何,今后将怎么执行,是否在更优惠的条件下吸引更多的外企进入等等,都值得充分关注。

此外我还希望在未来的巴中贸易中,中国除购买巴西大宗商品外,还可以考虑为巴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农业和金融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支持。三一重工的机械类产品、华为的综合通信服务产品及中国产的奇瑞、江淮轿车都让巴西消费者有非常好的消费体验,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家电类品牌进入巴西市场。我相信中国公司能够抓住巴西市场的潜力,并成为推动巴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安德烈·苏亚雷斯 作者为巴西巴中企业家委员会协调员,本报驻巴西记者王海林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孙靖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 11周年,中琦黄金感恩有“金”喜!
  • 世代传承,黄金管家——中琦黄金宝龙新华都专柜开业
  • 中琦黄金举办家庭理财沙龙 分享家庭理财知识
  • “中琦黄金”钻石代言赛宣扬恒久远的爱
  • 中琦黄金举办家庭财富沙龙 关注家庭财商教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