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人士讲述“我与中国两会”故事:亲近中国 把握机遇
不断发展进步 我因为工作需要经常接触外国学者和官员。一般说来,他们对两会的关注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国情出发,大致有两类:如果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就特别关注中国的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合作机制,希望从中国的经验中找到解决本国政府与议会很难合作、甚至互相拆台的积弊的办法;而如果是来自发达国家,他们会关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发挥民主作用,是否充分在立法中起到决定作用,形成对权力的制衡。 从国外观察,中国的两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我认为,其中有三点非常明显,首先,执政党和政府在人大表现得更加谦卑,他们都积极听取代表意见,认真考虑代表议案;其次,执政党与政府都更加尊重人大的权力和决策;最后,人大制度的实质性作用越来越大,比如,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等重大施政计划都要在人代会上报告和通过。 人大制度和宪法的确立,标志着一个现代社会的确立,为中国明天的发展确定了民主法制社会的框架和发展方向。 中国对制度的自信,源于对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自信。尽管中国的人大制度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的态度去看待这一问题。从中国领导人到普通百姓,都充分认识到了问题和差距。克服这些问题和差距的决心,激发了实现梦想的信念与行动。 (黄靖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本报赴新加坡特派记者施晓慧、李宁采访整理) 生活普遍改善 2007年至2011年期间,我担任尼泊尔驻华大使,这给了我了解中国的好机会。我热切地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注意到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在其他制度下,取得这样的增长规模是很难的。 我曾读过关于中国的书籍,因此在去北京赴任之前,我非常急切地想找到中国过去与现在的差距。 当我第一眼看到北京时,我的问题就有了答案。宽阔的道路、林立的大楼,北京整洁而又紧凑,这都展示着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在中国的4年时间里,我逛遍了北京城,也去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城市和乡村。在我看来,中国正在全力挖掘自身潜能。我没有发现贫穷的“祥林嫂”,也没有发现沮丧的“闰土”。中国的发展使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中华文明历史五千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仅共同创造了繁荣的文化,还相互学习,并将共存和繁荣之道制度化。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已成为中国社会的特点。 对于友好的尼泊尔人,中国人开放而又热情,他们非常有礼貌,总是全心地对待客人。尼泊尔人也是如此,热情友好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两国政府和人民尊重和珍视彼此的友谊,现在是我们将两国温暖关系之果实带给两国人民的时候了。(坦卡·普拉萨德·卡尔基 作者为尼泊尔前驻华大使,本报驻印度记者吕鹏飞采访整理) |
- 2014-03-132014两会图片精粹
- 2014-03-12【两会图刊】手“语”
- 2014-03-112014两会美女记者众生态 美貌智慧并存
- 2014-03-10明星洋妞跑“两会”
- 2014-03-092014两会花絮:委员也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