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再思考
最近,我参加了不少华府智库举办的关于中美关系的研讨会,关于中国的研讨总是十分热门。不管研讨会质量水平如何,会场上总是坐得满满的。今年关于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最热门词汇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我的感觉是,这个提法已基本上被美国决策层和智库专家们所接受。虽然中美关系的未来到底如何,谁都很难预测,但美方接受中方这个说法,却是两国关系发展中一个很正面和积极的因素。 早在201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访美时正式向美方提出,中美两国间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美国方面开始很慎重,一直在琢磨中方的意图。今年6月,当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谈非正式会晤时,习近平进一步阐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此后,美方也开始在不同场合也屡次提及,似乎接受这一提法。 这一提法看似平淡无奇,但在两国关系交往中却显得意义非凡。那么,美方为什么会接受这一说法?背后到底有哪些玄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下。 一个大的背景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太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亚太地区正日益成为全球中心地带,因此,奥巴马2009年正式宣布美国“重返亚太”(又称“再平衡”)战略。据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称,这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策略在内的全方位整体规划。美国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处理好与中国、印度、日本等重要国家及盟国的关系,防范出现一个对美国构成重大挑战的国家出现,平衡美国在亚太各方利益,最大限度从亚太经济繁荣中获利,并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优势地位。 中方提出,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代表,不应再重蹈历史的覆辙,重复上世纪的惨痛教训,双方应建立一种全新的大国关系。中方的考虑是,双方先为这种关系定一个框架,并确定一些原则,日后一旦出现什么问题或危机,就在这个框架内,按照事先确定的原则去处理。这样双方都会减少不必要的猜疑和麻烦,心里都踏实。美国人通常从“原罪”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在国际关系中“非敌即友”,双方关系好坏最终要看双方利益是否融合,事先很难下定义。因此,要美国人马上接受中方的这个新提法,其实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 从美方的角度看,奥巴马上台后,美国面临的形势不太好,有点“内外交困”的味道。小布什政府留下一个不好收拾的局面,美国人对反恐战争已经烦透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如何收尾,加上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缓慢。因此,奥巴马从第一任到现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问题上,全力纠偏,并试图对国内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改革。 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在21世纪的头十年,正是信息化带动的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阶段,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几乎所有国家都面临日益严重的社会挑战,特别是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块头国家,新的形势给国内政治、国家治理、危机管控等方方面面带来的挑战是空前的,是前所未见的,尽管具体到各国而言,情况会有所不同。 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在不断强调并努力推动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开放,并以此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近几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正是取决于我们始终在搞改革,始终努力改变过去不合时宜的做法和思维。就这点来看,美国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越级大国,显得有些滞后。现在,不少专家学者仍在不断评估小布什的八年执政所带来的后果。大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美国将大量精力放在“全球反恐战争”上,无谓地消耗了大量军力和国力不说,更是无形中置许多急待解决的国内关键问题于不顾,导致美国国际地位的相对下降和世界其它国家上升(DECLINE OF THE US AND RISE OF THE R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