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找工作有点难 家长送孩子出国应慎重
随着留学队伍的不断壮大,留学“镀金”回国后的海归们发现,国内就业有些难。在昆明,海归们更是感觉待遇太低,落差很大。专家认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依旧非常短缺,海归还是很有竞争力。 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显示,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和工学的回国就业人数占留学回国就业总人数的80%。今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海归潮”,超过去年创造的27万人大关。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 国内好工作难找寻 本想着留学能“镀金”,回国后也能更容易找到好工作。而渐渐发现,随着留学队伍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感叹国内就业难。 昆明男孩杨辉(化名)2011年底从国内某理工大学毕业后,选择去英国攻读一年经济学硕士,然后回国,现在在昆明某家银行工作。“我在英国的中国同学基本上都选择回国了。但是回来之后发现工作也不是很好找,尤其是昆明的外企比较少,薪资相对于其他一线城市会更少一些。”他说,目前的工作和薪资离自己回国前的预期差距甚远。 回国的杨辉经历了网上申请、笔试、面试,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到了公司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留学经历并有得到单位更多的关照,起薪也只不过是2000左右。杨辉告诉记者:“落差很大,我留学一年,花费了将近40万元人民币,回国之后的工资确实不满意。” 回国两年来,杨辉的父母、朋友一直在给他介绍工作。要么因为待遇太低,要么觉得单位没发展。他也知道,父母表面上支持自己的决定,鼓励他自己拿主意,但背地里也很着急。杨辉的父亲简单算了一下,在英国读书一年,学费、生活费都各要十几万元,加上额外的开销,一年时间至少40万元投在了儿子身上。“我们不是要求他挣多少钱,但就算他每年能拿10万元,前5年也基本上等于自己给自己发工资了。现在回来了,总要有事做,有个工作总比没有强吧。” 留学生吃苦不如本科生 昆明高新区一家经营生物科技的公司负责人杨小姐无奈地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有三四次招聘,但已经连续两年不招留学生了。 杨小姐说,公司是非常希望能有优秀人才加入。但近几年来面试的“海归”不但语言能力越来越差,业务能力和职业规划也比国内毕业生差很多。“公司虽然是私企,但是目前的发展很不错,有明确的晋升制度,而且待遇在昆明也算不错。这几年因为嫌待遇低而离开的留学生却不少。”该负责人说,近几年的留学生普遍吃不了苦,而且张口就要高待遇,这让公司很受不了。所以公司目前只有技术岗位上有两名留学生,行政岗位和普通岗位大多数是本地的毕业生,他们更能吃苦,也不会频繁跳槽。 海归要有平常心 虽然海归在求职中有很多“洋”优势,如开阔的国际视野、外语水平高等。但许多海归由于在国外学习时间短,一方面积累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喜欢“抱团”使得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并了解西方社会和文化,一至两年的时间,在学业上很难有大的收获。 云南留学生服务中心的老师建议,海归要放平心态,与国内高校毕业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海归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虽然当前海归就业难,好像供过于求,但实际上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依旧非常短缺。”留学生回家乡找工作,不要局限于眼前的薪资待遇,考虑长远的发展,海归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家长慎重考虑孩子留学目的 现在海归回国找工作,工作待遇并不高,有些家长不能接受。其实,几十年前的海归,都是公费出国留学的拔尖人才,现在只要经济能力允许,都能出国留学,海归职场“含金量”自然下降。 留学生未来的职场现状,需要家长们在送孩子出国前就要清晰了解。专家提醒,送孩子出国,首先不能有为了一张“证书”或想给自己面子“镀金”的想法,其次是期望送出国的孩子一回来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其实现实也并不是这样。出国最大的收获还是在“软”收获,即包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阅历,虽然这些不能很快转化为财富,但能受益终生。 |
- 2013-11-25“海归”回国就业难与“土鳖”竞争 陷纠结怪圈
- 2013-11-22海归对京沪仍情有独钟 超六成回国6个月内可就职
- 2013-11-21湖北省“百人计划”吸引137名海归争相竞逐
- 2013-11-20广东清远留联会成立 搭建海归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 2013-11-20江苏镇江海归企业获国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