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美国频道> 中美教育> 留学资讯 > 正文

中国86%海归半年内就业 “从政”依然老大难

usa.fjsen.com 2013-11-06 09:22   来源:新华国际    我来说两句

据美国侨报网综合讯,中国庞大的市场给海归前所未有的机遇,催生了人才的新一轮回流潮,稳定的就业环境是吸引留学人员回流的内在原因,而政策和法制环境、家庭保障建设尚不完善造成回国主要顾虑,虽然不少留学人员有很强的参政议政的热情与愿望,但“从政难”仍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问题。这是4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的主要内容。

中新社报道,该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报告对中国“史上最大的海归潮”的现状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与分析。

报告对近年来新兴大国“人才回流”的新趋势分析指出,人力资本回归的趋向在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的移民中格外明显。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人才从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国家大规模流动的潮流正在悄然改变,人才逐渐由工业化国家向亚非拉等国家回归。

以中国为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上升,而中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经济需要大量的管理类、技术类人才和创新人才,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大量创业的机遇。

研究报告认为,“经济发展机遇”和“家庭团聚”是回国主要原因。其中有90.9%的留学生因为不想远离父母而回国,78.4%的留学生因为对国内职业发展有信心而回国,66.7%因为可以享受更好的文化生活而回国。

去年回国数逾27万

该蓝皮书指出,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为历史最高值。近10年来,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93.78万人,其中,近5年回国人数接近80万,接近前30年的3倍。按照近10年留学回国人员的平均增长率估算,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

《北京晨报》报道,目前,86%的海归能在半年内找到工作,未成为海待,海归就业难问题并不突出。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65.3%,在回国后3-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21%,在回国后6-12个月找到工作的占8.2%,1年以上才找到工作的占5.5%。

博士滞留比例高达87%

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比例比较低。蓝皮书指出,据经合组织一份统计,1990至1999年,各国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国大陆留学生中博士滞留比例为87%。中国社科院在《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首位。

偏爱大城市 四成挤在北京

蓝皮书抽样调查发现,尽管海归创业成为热门话题,但在现实中,海归回国日趋年轻化,以就业为主。蓝皮书指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覆盖了15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省市。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是海归就业最多的行业,占比高达48.5%,其他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电子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

蓝皮书指出,回国就业的海归中有半数以上认为留学是划算的。48.8%的就业型海归需要花5年或更长时间收回留学成本。77.5%的海归薪资水平比预想的低。

近半从事金融业

根据蓝皮书调查,与国内年轻人逃离北上广不同,海归多喜欢在北上广就业或者创业。比如,仅有10.1%的海归出生在北京,而在北京创业的海归比例高达36.1%,在北京就业的比例高达41.6%。

外资企业是海归回国就业的首选,超过1/4的海归选择进入外企就业。海归从事的岗位以销售、市场类和研发类为主。

优秀人才从政难

蓝皮书调查还发现,政策制度障碍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超过半数被调查者“非常同意”国内政策的限制太多、法制环境不够完善是回国最大障碍。另外,家庭生活障碍和社会文化障碍是海归较为认同的顾虑,尤其是国内子女教育无法保障,及人情社会关系复杂,分别有超过四成的人非常同意这两项。

调查发现,很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有很强的参政议政的热情与愿望。而参与政府的管理和参政议政的通道不足,压抑了留学人员参政议政和加入政府工作的积极性。蓝皮书认为,习近平主席日前提出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新的16字留学工作方针,相信会改善留学人员参政议政的局面,起到非常重要、关键的政策保障与环境建设作用。

“海鸥”现象吸引海归

中国青年网报道,蓝皮书权威统计政策数据显示,“海鸥”即进行跨国环流的留学生群体,他们的回国服务方式,预计将成为未来我国吸引海外人才为国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

蓝皮书指出高层次海归或创业海归中的“海鸥”现象尤为明显。“海鸥”群体多为在国外获得绿卡或国籍的高层次人才。他们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及各种不同项目,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其经营的业务上跨越东西方,或是一两个国家,他们不一定身在国内,却成为中国国际化的先头部队。他们选择如回国经商、教学、办讲座、向国内转移技术、培养留学生或进行投资等各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为国服务。

责任编辑:谢曦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 11周年,中琦黄金感恩有“金”喜!
  • 世代传承,黄金管家——中琦黄金宝龙新华都专柜开业
  • 中琦黄金举办家庭理财沙龙 分享家庭理财知识
  • “中琦黄金”钻石代言赛宣扬恒久远的爱
  • 中琦黄金举办家庭财富沙龙 关注家庭财商教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