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连年丰收 粮食安全仍然存在着考验
粮食安全无忧了吗? 粮食增产赶不上社会需求增加,每年新增粮食需求200亿斤以上,资源约束偏紧,生产成本上涨 连年增产,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否高枕无忧?事实上,这几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粮食供给偏紧状态将长期存在。从2011年开始,我国已经成为小麦、大米和玉米等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这表示国内粮食增产明显赶不上社会需求增加。 据农业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研究”课题组测算,我国每年仅新增粮食需求就在200亿斤以上。农业部种植业司巡视员曾衍德介绍说,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粮食等农产品的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粮食需求增加主要源于四个方面:人口总量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城镇人口比重上升、粮食加工产业发展。以饲料粮为例,我国粮食消费正进入口粮减少、饲料粮消费快速增长的阶段。过去10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每年增加0.28公斤(粮肉转化比3∶1),加上牛羊肉、禽肉、蛋、奶等增加的,折算饲料粮需求年均增加68亿斤,口粮年均减少28亿斤。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每年新增人口和新转化的城镇人口的粮食需求就在100多亿斤以上,再加上精深加工用粮每年增加3%的需求。这些,都在考验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再来看供给。我国的粮食产量在2003年跌入8614亿斤的低谷后,2004年开始增产,用了5年的时间才重新恢复到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2012年,粮食总产11791亿斤,比上年增长3.2%。在粮食“九连增”的基础上,耕地、水等多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继续扩大粮食面积的空间十分有限,稳定增产的压力越来越大。 资源约束趋紧的同时,粮食生产又面临着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双涨”、种植收益和生产组织化程度“双低”的局面。不仅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成本增加,土地流转承包费用和人工成本都“涨势汹汹”。生产方式上又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种植效益低,组织化程度偏低。生产主体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影响了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都进入高风险阶段,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依靠进口的路也走不通。首先,全世界粮食供需矛盾突出。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2/2013年度全球谷物产需缺口约640亿斤。其次,国际贸易量很小,每年全球谷物贸易仅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是3500多万吨,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25%左右。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
- 2013-03-06美加州粮食券被指门槛多 华裔称频遇障碍申请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