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谈朱令案:唯有公开才能挽回迟到的正义
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 陆侠 对于一个多月来逐渐升温的“朱令中毒案”,北京警方表示,对该案件“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连日来始终关注此案的公众,终于得到了权威部门的公开回应。 这是一份迟到的回应。但北京警方主动做出说明,这对19年悬而未决的朱令案而言,无疑是一个可取的态度。 不透明是“阴谋论”的温床,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沟通的不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集体负面揣测。具体到朱令案,因为缺乏权威信息,围绕着扑朔迷离的案情,真假难辨的种种内幕,各种罪行的严厉质控,“舆论审判”的偏激情绪,“权大于法”的揣测推断,让社会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 公安机关不是万能的。接报案时,案发已时过数月,关键证据已经灭失,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朱令案,我们可以期待的司法跟进或许非常有限。对此,办案机构的思想负担可以理解,担心回应舆情会招致过高社会期待的焦虑,也有现实根由。但唯其复杂繁难,才更需以翔实的信息披露和负责任的回应廓清疑云,定分止争。 受制于侦办条件、认识手段和能力水平等因素,少数案件破不了、抓不到、诉不了、判不了的情形客观存在,苛求“命案必破”会给司法公正埋下隐患,热衷“舆论审判”更会给社会公义种下祸根。但及时通报相关侦查结果,让受害方获知完整案件信息,无疑也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朱令案之所以引发各种猜想,正在于有关方面一度对案情讳莫如深、对过程语焉不详、与其家人沟通有限。 “消除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确实,公开是维护公平的有力利器,也是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试想,如果朱令案的相关信息依然尘封在司法档案里,不仅对受害人未有一个确切答复,被怀疑的孙维也始终承受“有罪推断”的重压,这样的处置如何能保障两者的权利?如果对朱令家属的信息公开申请,反应迟缓乃至持久沉默,不去解释真凶缘何难以伏法,案件为何无法侦破,这样的处理又怎能避免公众的臆断?信息封闭之下,猜度四起是必然的。 法律界有句名言,正义要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唯有让公众“看得见”,以公开保证公正,以透明确保清明,以一丝不苟的程序正义,践行秉公执法的法治精神,法律的权威才能树立,政府的公信才能增强,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对朱令案,公开是一剂化淤解毒的良药。唯有公开才能挽回迟到的正义,唯有公开才能不负公众的期待。 |
- 2013-05-10专家谈朱令令铊中毒案:查案越快越利于侦破
- 2013-05-09北京警方:希望公众理性客观看待朱令案无法侦破
- 2013-05-09北京警方:朱令铊中毒案始终未受任何干扰
- 2013-05-09人民日报评朱令案:唯有公开才能挽回迟到的正义
- 2013-05-08北京警方回应“朱令案” 称仍未获取直接证据
- 2013-05-0710万人白宫网站签名要求驱逐朱令案嫌疑人
- 2013-05-06时评: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
- 2013-05-06三万人签名要白宫介入朱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