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五周年:灾区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
回望汶川,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灾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走出一条重生之路。 东汽公司在地震中遭受重创,308名职工遇难、1000多人受伤,直接损失27亿多元。 “泰山压顶不弯腰”,顽强拼搏的东汽,当年就完成计划产量的88%,产值比上年增长13%。 异地重建,在东汽人眼里,更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独特机遇。新基地生产布局采用产品部套集中的原则,打破原汉旺基地生产格局,形成简洁顺畅的物流过程。到今年3月,东汽累计发电设备产量攀向3亿千瓦高峰。 传统的优势,隐藏着持续的危机;发展的困境,孕育着突破的先机。德阳市明确提出,加快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其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四川把产业重建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基石,产业恢复与优化结构、转变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发展能力。5566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抓住时机淘汰落后产能,恢复和新建了一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成为灾区发展新亮点。 五年来,四川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规模跨上万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1.8%。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19.2∶44∶36.8调整为2012年的13.8∶52.8∶33.4。 夯实基础,利在长远。恢复重建中,四川规划建成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回望汶川,当年艰难抢通、保通的“生命通道”已变通途。随着灾区6条高速公路陆续建成,四川人世代期盼的“蜀道通”渐成现实。 前瞻布局、主动作为,四川规划实施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均超过6000公里,跃居全国前列。 回望汶川,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融入灾后重建全过程,生态重建,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地震前的水磨镇,是阿坝州的主要工业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60多家,污水横流、粉尘飞扬。重建后的水磨,只保留了环评排放全部达标的5家。如今的水磨,清流潺潺,亭台楼榭,川西民居古朴典雅,获评“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 汶川震后,四川地区生产总值4年翻了一番,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地方公共财政三年翻了一番,突破2000亿元,“吃饭财政”正在实现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既有量的扩张,更有质的提升,西部经济大省阔步迈向全国经济强省。 眼下,芦山抗震救灾工作已由抢险救援转入过渡安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启动。自打家园被毁那一刻起,重建家园的憧憬,便在灾区人民心中生长。 回望汶川,铭记来路,正在谋划灾后重建的芦山,既不孤单,更不惶惑。 “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协力奋战,一定能够战胜灾害、重建家园,让灾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强音萦绕耳畔,蓝图徐徐展开。这片土地沐浴阳光、升腾希望,巴蜀儿女感恩奋进、绽放梦想。 (人民日报) |
- 2013-05-11汶川地震五周年:那些人 那五年——爱的重组
- 2013-05-11雅安地震南昌志愿者:把伤者当亲人照顾
- 2013-05-10“5·12”汶川地震灾区电网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 2013-05-09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面向公众开放
- 2013-05-05香港1亿雅安捐款的背后
- 2013-05-01港人“疑捐”内地当反思什么
- 2013-05-01红会回应艺术家捐款事件 和捐款人意愿总体一致
- 2013-05-01红会承认未按指定项目使用8472万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