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五周年:灾区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
五年了。 担架上的“敬礼娃娃”郎铮长高了不止一头。“可乐男孩”杨彬成了一家汽车美容店老板。地震中截肢求生的刘岗均,担任着绵竹市汉旺镇青红社工中心副主任,家中开设的便民超市,名叫“梦想起飞”。那些在大地颤栗中出生的娃娃们,已经走进幼儿园,开始演练防震逃生。 各不相同的灾难境遇,一样萌发的前行力量,定格的,是眼前绽放的笑脸。 时光流转。五年前,汶川,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 抢险救援“分秒必争”,安置群众“百日攻坚”,恢复重建“千日奋战”,发展振兴“万米长跑”……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援,四川上下同心协力,捧出一份重建答卷: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放眼四川,西部经济大省坚定迈向全国经济强省。 回望汶川,铭记来路。这一人类抗击特大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恢宏篇章,见证了不屈中国的坚强砥柱、制度优势的不竭力量,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动力。 那一刻到这五年,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汶川,诠释着一个政党的庄严宣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穿越灾难,砥砺奋进,这一份信心沉甸甸。 生命至上,尊重科学。从举国同心科学救灾,到众志成城科学重建,科学发展贯穿始终 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强震,唤醒国人五年前的记忆。 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中南海与汶川、芦山零距离,党中央运筹帷幄,中央领导心系灾区、亲临一线。人民子弟兵紧急出征,各路力量千里驰援,白衣天使勇挑重担,十三亿爱心奔涌汇聚。 从汶川到芦山,生命至上的旗帜高高扬起,科学救援的理念深入人心。 “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第一任务是救人,要抓住黄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画面定格,强音回响。 生命营救,分秒必争;过渡安置,刻不容缓。 历经汶川这一役,中国从灾难中积累经验,健全法规、完善机制。汶川抗震救灾建立的“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抢险救援工作机制,实施的“就地、就近、分散”安置方针等,为芦山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经验。 在芦山地震中,强震发生仅仅10分钟,成都军区及四川省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时成立;震后不到半小时,四川省启动应急预案,主要领导率队赶赴灾区一线。 |
- 2013-05-11汶川地震五周年:那些人 那五年——爱的重组
- 2013-05-11雅安地震南昌志愿者:把伤者当亲人照顾
- 2013-05-10“5·12”汶川地震灾区电网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 2013-05-09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面向公众开放
- 2013-05-05香港1亿雅安捐款的背后
- 2013-05-01港人“疑捐”内地当反思什么
- 2013-05-01红会回应艺术家捐款事件 和捐款人意愿总体一致
- 2013-05-01红会承认未按指定项目使用8472万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