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侨批:穿越百年的“世界记忆”(组图)
文化·记忆 天一总局:见证百年侨批 天一总局旧址 东南网-福建日报12月11日报道(记者 郑长辉/文 记者 林熙/图) 在漳州台商投资区的角美镇流传村, 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静静地矗立于村间弯弯曲曲的小巷深处。 经过岁月的冲洗,它已今非昔比,但从其高大的廊柱、精美的浮雕,依旧能清晰地感受到其恢宏的气势。它,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天一总局(前身为天一批郊)。它见证了我国侨批的发展史,也是“侨批档案”明年将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重要文物。 从水客到信局 流传村坐落于九龙江畔,天一信局离江不足百米。“先祖郭有品是天一信局的创始人。1869年,他就是从这里乘船,顺着九龙江出东海,直抵南洋,开始从事侨批事业的。”郭有品第五代孙郭伯龄介绍说。作为郭有品的嫡孙,郭伯龄从1999年开始,便一直在研究侨批历史,试图尽可能清晰地还原天一信局的历史。 清末时期,大量闽南人往东南亚谋生发展,当他们在当地扎下根来、略有积蓄之后,便通过“水客”,向家人捎带银信,侨批业也由此应运而生。 1869年,年仅17岁的郭有品在“客头”带领下,漂洋过海前往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成为一名“水客”。由于郭有品忠厚老实、尊老敬贤而且乐于助人,深得同乡侨民的信赖。起初,他单枪匹马,帮侨友带信带钱银,回乡埠自跑自送。因其办事十分精细及时,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因而他从一般的“水客”慢慢地又成为“客头”。 经过几年“客头”生涯,郭有品深知经营侨批的收益颇丰,即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故乡流传村创办起了“天一批郊”,主要经营吕宋与闽南之间的华侨银信汇寄业务。“天一批郊”的成立,比1896年(清光绪22年)成立的大清中华邮政局还早16年。 郭伯龄说,“天一”二字,即“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先祖郭有品用这二字作为信局的徽志,寓意“天下一家”,表达其创办侨批局的仁爱之心。他做人做事都是以“仁爱”当作准则,一切以“为人”为根本。 “天一批郊”成立,成为当时华侨与家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侨胞的信任,也使郭有品从微薄的手续费中获取和积累了利润。随着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郭有品有了本钱,开始置产业,买田地,做到以“邮”养“田”、以“田”扩“邮”的良性循环,“信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
- 2012-12-12中国侨批冲刺“世界记忆名录”
- 2012-12-11海内外专家学者聚焦侨批研究 明年将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 2012-12-11福建侨批:穿越百年的“世界记忆”(组图)
- 2012-11-19155封珍贵“侨批档案”落户福建泉州档案馆
- 2012-08-28泉州侨批入选国家档案珍品展
- 2012-05-19"闽粤侨批档案" 明年冲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 2012-05-18“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 2011-12-25400年"侨批"史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文献名录(组图)
- 2011-01-13“福建(闽南)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 2011-01-13成立“福建侨批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