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匹兹堡新闻邮报》网站1月27日文章,原题:旧的中国正迅速消失,新的中国尚在诞生 在金宝街,星巴克不得不与法拉利、兰博基尼和宾利专卖店争风头。一家庞大的苹果专卖店招呼行人光顾。沿着热闹的街道,更远处是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企业老总们在那里享用北京烤鸭的同时就把大生意谈成了。 欢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倘若毛泽东在世,估计他认不出这个地方。惊人的财富、经济增长和物质,这些在首都遍地开花的东西,也扩散到其他城市。正午的街上堵满汽车,酒店和办公楼大厅装点着硕大、闪闪发光的圣诞树,道路和商店标识是双语的。 而在偏远的农村,农民还在用木桶挑水这种老办法灌溉,上集市买东西还要坐马车。千百万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找机会,但许多人一开始只能住在条件很差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远离多姿多彩的夜生活。 初来乍到的人不可能理解这一切,他们只能说,这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看上去对比鲜明、充满矛盾、让人困惑。在尼克松的伟大中国破冰之旅后40年,美国人对这个国家了解的多了,但真正懂的却很少。 上月,我们五名美国记者访问中国。虽然所到之处没有一个能反映当今中国的全貌,但为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希望和潜能提供了窗口。比如在国防部,官员们指出,中美在反恐、太平洋地区稳定及巴以和平等全球问题上利益交汇。此前几天,中国航母第一次起降战机,但他们没有对此吹嘘。 那些想要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果的,包括每年移居城市的1400万人。30年的快速城市化已使6亿中国人脱贫,但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仍居世界前列。而在农村,政府面临创造就业的挑战。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毗邻的云南省虽然比较贫困,但拥有雄厚的旅游资源。 香港某银行的经济学家坚信,变化在即。他说,对中国网络的一项调查显示,“改革”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2011年,这个词每月被提及不到100万次,现在增加到每月超过700万次。他说,民众对改革的渴望与日俱增,中国新领导人很难忽视。(作者汤姆瓦斯莱斯基,汪析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