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州1月26日电 (记者 龙敏)几百年来,闽籍华侨华人走向东南亚等世界各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侨批等老物件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往来交流的历史印记。在正于福州举行的福建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多位福建省人大代表冀讲好新时代侨故事,凝聚侨心侨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福建省人大代表、厦门市同安竹坝开发建设事务中心技师禤达明26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讲好新时代侨故事,是连接起今天海内外华侨华人情感的重要纽带。 截至目前,福建有闽籍华侨华人1580万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侨界新生代开始走向前台。福建省人大代表、陈嘉庚纪念馆馆长陈呈认为,更要讲好新时代侨故事,寻求共同点,找准切入点,画出最大同心圆,合力共筑中国梦。 侨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书信,是海外华侨华人的群体记忆和文化符号。禤达明建议,邀请华侨文史专家等专业人员,深入华侨农场等归国华侨居住地,加强散落在民间的侨批等收集保护工作,致力于创作更多以华侨故事为背景的表演作品,通过歌仔戏、音乐剧等艺术表现形式予以呈现。 福建省人大代表傅天宝也建议,结合档案事业“十四五”规划,制定侨批档案保护开发专项规划,全面引领福建侨批档案保护开发工作,并多渠道开展“民藏”侨批征集,拨出专项经费,全方位开展侨批档案实体抢救。 讲好侨故事,也要发挥侨资侨力作用。禤达明提出,筹办以展现“南洋文化”为主题的省级招商投资推介会,邀请华侨华人进行华侨文旅项目投资,以项目投资带动侨文化发展;引导特色侨文化旅游项目有针对性地落地建设,共同讲好新时代侨故事。 禤达明还建言,选定福建条件成熟的华侨农场作为试点,加大华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利用大数据发展优势,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一带一路”南洋文化展馆,进一步展现华侨华人“下南洋”发展历史,打造与“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示范区域。 全国重点侨乡泉州正加快建设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谱牒文献、姓氏宗祠、海内外侨情等数据库,实现“一键寻根”。福建省人大代表、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钟文玲告诉记者,目前,该平台一期工程共征集、扫描族谱8000册,完成泉州市侨情与港澳乡情普查,基本建成应用系统并开始试运行。 钟文玲表示,二期工程争取扩大数据库建设范围和规模,同步规划建设寻根文化园,拓展平台经济和市场效应,吸引海内外投资融资,逐步形成集姓氏文化、寻根谒祖、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海丝”人文产业集群。 钟文玲由此建议,共同推动项目建设由泉州向福建全省、全国拓展,打造成全国性寻根谒祖平台,为全球华侨华人提供寻根服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厦门集美中学历史悠久,系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8年创办,特色是面向海外招生,被东南亚称为“侨生摇篮”。陈呈说,目前学校仍在教学使用的嘉庚建筑是嘉庚精神的见证,但南熏楼、延平楼、道南楼、李林园等建筑年久失修,存在诸多隐患,急需资金进行维护修缮。同时,他建议,在东南亚地区进一步弘扬“嘉庚精神”,团结更多爱国华侨,扩大国际(海外)合作办学。 1940年4月26日,漳州籍印尼归侨李林掩护抗日队伍突围时壮烈牺牲,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的贞德”。福建省人大代表、漳浦县剪纸协会主席高少萍建议,在位于漳州古城的李林出生地建立一个基地,更好地弘扬李林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