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密民生保障网 真帮实扶暖民心—我市民政事业砥砺奋进跨越发展
usa.fjsen.com 2018-12-19 15:39:49  林强 来源:宁德网 责任编辑:康晓青

社会福利中心 李民雄 摄

宁德网(林强)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宁德翻天覆地大发展的40年,也是宁德民政工作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成效辉煌的40年。

40年来,民政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职能日益拓展,救助管理不断精准,民政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多闽东人民通过民政保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40年 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

从蕉城区霍童古镇往八斗村的公路沿线,一路上蔬果飘香,一片片竹林郁郁葱葱。靠近村寨,充满畲族色彩和图案的雄伟山门耸立村前。门楼后一座崭新的仿古建筑是畬家特色的文化活动中心,内设畲族文化展列室、畲族老区文化活动中心。走进被竹林包围的八斗村,便可见村委楼和几座青瓦白墙极具畲族特色的民居。顺着村委楼往前走,是一个景观溪,高山泉水“叮咚叮咚”落入溪中,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戏游,景观小溪绕村而行,新修水泥路面跨越小溪,似一座座石桥,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很难想象,曾经的八斗村,房子建在半山腰,没有一块平坦地,喝的是山涧水,走的是泥土路,是一个困难的畬族老区村。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畲村,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春风化雨,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八斗村的奋斗和前进,折射出宁德老区改革开放的发展变迁。

宁德9个县(市、区)均为老区重点县,现有112个乡镇、1896个老区建制村、687个老区基点村(其中161个老区基点行政村),老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2%以上。改革开放,让闽东这块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焕发了生机。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变化,从废除农业税到农村三权分置,闽东老区农村改革以渐进式稳妥推进,实现了改革的惠民效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老区群众生活得到实质性提高,人民群众从填饱肚子向生活品质改善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闽东老区脱贫工作步伐进一步加快,各级党政部门按照中央、省委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对老区贫困乡村的投入,从政策上进行大幅倾斜,项目、资金、人员、技术全面覆盖,努力确保不留死角、不落一人。

数据最具说服力——

1994年,宁德地区在全省率先实施“造福工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造福工程”搬迁38.73万人,新建或续建集中安置点1040个。整体搬迁“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边远自然村3200多个,近2.5万“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

在市县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2014年起)的基础上,2017年省市县再新增1亿多元,用于增强村集体 “造血”功能,全市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提高到88.7%,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达26%,均比2014年翻一番多。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72534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907人。

截至2017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9874公里,比1988年增长480%,100%乡镇实现“镇镇有干线”目标,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

改革开放恰如阳光雨露,让闽东老区充满生机与活力,在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有了新的向往。从2005年至2017年,全市用于健身场所、文化馆、公园、休闲区、绿地、景观带等文化体育建设投资高达5.19亿元,小至村庄文化广场,大至城市体育赛场,处处宽敞明亮,人民群众在劳动之余有了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40年的发展,让闽东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焕发了青春,展现了活力,一个蓄势待发、赶超先进、引领发展的闽东正以新的姿势迈入新时代。

兜住民生底线 密织社会救助体系网

“多亏了农村低保和政府的救助,要不然我们的日子真不好过。”家在蕉城区赤溪镇黄田村的老黄感叹道。因2015年患上膀胱癌,他先后花了10多万元医疗费,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村、镇帮助下,老黄顺利通过了民主评议、家庭经济核查、公开公示等法定程序,申请到了低保,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民政有低保,大病靠医保,托底来养老”,这是闽东群众对政府“低保兜底”精准扶贫措施的形象概括。像老黄这样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目前全市约有7.9万人。而在20多年前,社会救助处于较低水平,群众因灾、因病、因残和缺少劳动力陷入贫困时有发生。闽东的扶贫之路,承载着贫困群众的梦想,现实呼唤着社会救助制度,群众期待政府托底扶贫。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在地方财政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加大保障资金投入,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建立城乡统筹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我市各级各部门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措施,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防灾减灾工作也高效有序开展。我市新建寿宁等8个县(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完成214个自然灾害避灾点示范提升工作,27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房叠加保险全覆盖,覆盖率位列全省第一。通过开展农村住房叠加保险,使农村住房受灾户最高理赔标准从1万元提高到2.5万元,从而增强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据统计,仅2018年1至11月,全市共有12056户农村住房受灾户得到人保财险公司的及时理赔,理赔资金达2470.55万元,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提升了对受灾群众的救助水平。

完善养老服务 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今年国庆节前夕,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被福建省民政厅授予五星级养老机构荣誉称号。采用园林式建筑风格的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环境优美,清静典雅。园区还配套了医务室、棋牌室、书画室、手工坊、阅览室、健身房等,可实现医养结合、健养同步、娱学合一,在我市养老机构中堪称一流。

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建成,是全市养老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宁德市城市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1978年,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成立以来,市辖区所在地长期缺乏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一所规模大、标准高、功能多、理念新的市级养老服务机构,一直以来是宁德人民和民政工作者的夙愿。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三都澳的逐步开发,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项目终于具备了成熟的建设条件。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位于漳湾镇又加塘村的宁德市社会福利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宁德市社会中心总投资3.7亿元、建筑面积8.025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800张,是省市重点项目,2016年正式投入使用后,还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据了解,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市社会福利中心共设置养老床位4469张,已成为服务全市老年人和民政优抚、困难、弱势群体的重要平台,成为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40年来,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宁德市各级民政部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各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运营为辅助,以乡镇养老设施建设为支撑,以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采取“公办公助”“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经营形式,从发展产业、提升设施、培养人才、提高服务等多个方面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有力推进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初步构建了覆盖“市、县、乡、村(居)”四级的养老服务网络。

双拥优抚安置 再谱双拥模范城新篇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一曲动人旋律正是宁德军民“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作为闽东革命老区宁德,始终秉承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2000年撤地设市至今,连续荣获四届“全国双拥模范城”、五届“全省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

真抓实干、勇于创新,全力推进双拥优抚安置政策有效落实。宁德在全省率先出台《宁德市“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组织实施方案”》,这一创新举措被省双拥办以文件形式在向全省推广;进一步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自然增长机制,仅2017至2018年累计下发优抚对象各类抚恤补助金2.1亿元;2011年《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施行以来,完成9066名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

民拥军,军爱民。近几年,驻宁部队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不断拓展拥政爱民内涵,拓宽拥政爱民渠道,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6年以来,驻宁部队先后参与全市300多个重点工程建设,投入1.5万多个工日,出动车船1000多台次;参与防台抗洪、扑救火灾、应急救援等2300多次,动用兵力3万多人次,帮助转移受灾、受困群众,为地方挽回经济损失1.5亿多元。今年在防御第8号超强台风“玛利亚”过程中,驻宁各部队成立应急小分队,奔赴抗灾第一线,为抗击8号强台风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良好形象,得到全市人民的普遍赞誉。

改革创新引领 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福鼎市桐城街道办事处富民社区,时常有小朋友聚集在社区“儿童之家”挥毫泼墨,一展绘画天赋。这个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因美丽、文明、温馨、和谐的氛围被立为我市社会治理的标杆。

作为城市里最小最活跃的细胞——社区,它的成长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点滴变化的背后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剪影。

我市民政部门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建立以基层党建为核心,管理治理化,服务网格化,沟通信息化,活动社团化,居民自治化,特色品牌化的城乡社区治理新模式。全市共有2135个村委会、189个社区居委会、57个省级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47个省级农村社区示范单位;建成167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0个日间照料中心、500个农村幸福院。涌现了福鼎市富民社区、柏洋村,福安市阳春社区,蕉城区东湖社区、上金贝村,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门山社区等一批城乡示范社区。

与此同时,婚姻收养、殡葬改革、福利慈善、区划地名管理、平安边界建设、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等各项工作也齐头并进,取得了显著成效,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改革红利。

昂首步入新时代,砥砺前行再出发。经历了40年的风雨洗礼,我市民政事业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以稳健的步伐再出发,不断朝着让闽东百姓更加幸福的目标努力奋进。

(部分图片由市民政局提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