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域生态治理夯实绿色发展基础,试点“生态银行”模式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选准做优七大产业培育生态经济体系,福建南平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 把优质生态资源当成“宝贝” 初冬的武夷大地,茶山碧绿万亩连绵,峰峦起伏满眼苍翠。 近年来,武夷岩茶市场走俏,一些茶农打起了非法侵占林地、毁林种茶的主意。今年初,武夷山市打响了一场整治违规违法开垦茶山的攻坚战,截至11月中旬,拔除违法违规茶苗3.1万余亩,复绿1.3万余亩。 “一亩茶山年收入至少有三、四万元,经济利益的诱惑太大了。”田尾村村民叶林生说,他在自家茶山外的山垄地扩种了7亩茶树,年增收约20万元。最近,在当地干部劝导下,叶林生主动带人铲掉茶树,改种上水土保持能力更强的丹桂。 “通过算生态账,让群众明白破坏生态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武夷山市委书记林旭阳说,“我们要做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和探路者,将‘金山银山’转化提升为老百姓的‘幸福山’。” 闽江上游的浦城县管厝乡,沿河水质清澈、鱼翔浅底。“过度砍伐一度导致河道淤积,近年来我们把生态公益林、天然林当成‘宝贝’,全面禁伐,河流生态逐渐好转。”管厝乡党委书记王建明说。 记者沿途看到,管厝乡正在打造长达数公里的沿河生态护岸,以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红色旅游为主体的绿色产业链已现雏形。“生态环境保护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管厝正由污染防治向全面打造水美乡村转变,推进全域生态综合治理。”王建明表示。 “绿水青山就是南平的‘金饭碗’。”南平市委书记袁毅表示,南平发展经济决不牺牲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铁腕治理,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生态银行”模式变资源为资产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如何实现?素有“绿色金库”美誉的南平启动“生态银行”试点,探索破题。 “‘生态银行’是通过对碎片化生态资源的集中收储和整治,转换成连片优质高效的资源包,并委托运营商进行经营,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资源、资产、资本三级转换。”南平市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副局长王冲解释说。 在武夷山市五夫村,曾经的一片数百亩烂泥冷水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集白莲种植、田螺养殖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型“生态银行”项目。 “由村委会将该片600多亩农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给项目公司,公司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并引进武夷山市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成立合作社开发建设,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武夷山市生态银行办副主任王钦明说。 五夫村村民李昌忠有10亩田参与流转:“以前辛苦一年经常颗粒无收,这块田已经半抛荒了,现在每年流转租金就可以拿到8000元,在田螺湾项目打工一年还能赚五、六万元。” 顺昌县通过“生态银行”平台聚集碎片化的林业资源进行整治提升,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和资产价值。西坑森林旅游项目由顺昌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操盘”,通过租赁、赎买等形式流转村民林地1000余亩,为林农提供租、卖、托管、入股等回报机制。 “以国有林场优质资产作为担保,130户林农以8.2万亩林地作抵押,已贷款2.2亿元。”赵刚源说,“生态银行”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产业导入、对接资本市场,实现资源变资产、资本,落地优质环保的绿色产业。 塑品牌育产业培育生态经济体系 优质农产品怎么才能卖上好价钱?这是长期以来困扰南平的难题。 顺昌县吉舟村柑橘园内,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顺昌县新庄稼人果蔬农民合作社理事长肖森官正忙着摘果装箱。“顺昌产的芦柑品质很好,但跟市场上的品牌芦柑相比,我们的零售价只相当于别人的批发价。”从事果蔬行业20余年的肖森官坦言。 今年7月,南平市启动打造“武夷山水”公用品牌,给农产品贴上绿色、安全、优质的永久标签。“顺昌芦柑也入选了‘武夷山水’品牌,效果立竿见影,半个月内已经有厦门、漳州、衢州等地的客户到果园订货,与品牌芦柑的价格差距大幅缩小。”肖森官说。 不仅是优质农产品,南平以选准做优与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产业为主攻方向,下力气培育发展旅游、数字信息、先进制造等七大产业。 位于武夷新区的海源新材料科技公司车间内,只有十几个工人在生产线上操作设备,数十台机械手按照程序在忙碌地挥舞着。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引入国内外知名专家搭建流程体系,目前建筑复合材料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名列前茅。 在传统工业企业南平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不见浓烟笼罩、粉尘飞扬的场景,公司依靠创新、工艺提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在武夷山脚下的南源岭村,房屋搬迁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后,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这里的民宿…… 在南平,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正在加快建立。 (新华社福州11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成 赵银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