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资料30年 编撰3年多 72岁完成老师遗愿 南安人编撰的“闽南语词典”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潘劲坚和他的手稿。 东南网4月17日讯(海丝商报记者 邹思敏 李想 文/图)前30年收集资料,后3年和生命奔跑完成编撰,南安乐峰人潘劲坚的《闽南话选释》(约35万字)(下文简称《选释》)已于年前出版,并于近日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手稿叠起来近一米高 编书想法源于老师心愿 近日,记者探访72岁高龄的潘劲坚住所。他住在洪梅一套商品房,位于顶楼,没有电梯。陈设简单的房间,靠阳台窗户下的几大摞厚厚的稿件十分醒目,那是《选释》的手稿。潘劲坚介绍,最厚的那一摞是一稿,全部都是手写的,有数十万字,顺数过来第二摞是二稿,接着是三稿。一稿全部用线绑好固定,三稿叠起来将近一米高。 “平时就在这阳台边上工作。”记者看到,潘劲坚的办公环境就是一张大理石的石板台配上一个小凳子。他的手稿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水笔字迹,还有各种天马行空的修改符号,单从手稿就能感受到完成这本书的编撰是多么大的一个工作量。 潘劲坚是一名退休中学教师,年轻时就喜欢写作,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至于编撰《选释》的初衷,则要从31年前说起。1986年,他在老师林忠德的影响下,开始收集闽南语资料,“当时是感觉到闽南语方言出现流失现象,就想到要为下一辈留下一些方言知识”。 1987年,林忠德和他的10多名学生,四处收集有关闽南语资料,为编撰泉州闽南语词典作准备。“听人讲过的话都记录下来,找资料,参考别人的书籍,甚至报头、电视上出现的方言也把它记录下来。”潘劲坚回忆,收集资料的过程是非常繁琐的,有时候一些书籍上的条目没有注析,他们就自己拿过来注释,倾听别人的意见进行修改。 经过多人几年的努力,他们完成了泉州闽南语词典的收集和大部分的编撰工作,但最终因为没钱,该书没能出版,成果甚至被他人窃取出书。后来,林忠德也去世了。 但这些都没让潘劲坚退缩,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继承老师的遗志,完成闽南语词典的编撰。 出版后的《闽南话选释》。 和死神赛跑 30年梦想终实现 老师和同学们的成果被窃取,要做到和别人的不一样,他不得不加大闽南语词条的收集工作,虽然忙于教学,但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想方设法收集闽南语惯用语、谚语、俗语。 2008年,潘劲坚退休。2012年寻求到企业家黄建家资金上的支持,这让他终于有机会完成自己的梦想。收集到的闽南语总共5000多条,每一条都要进行注解、注音、解析,工作量非常大,在创作初稿的过程中,同学王建设帮他用国际音标注音,但所有的修改、校对及之后的二稿、三稿都是他独立完成。工作量大,更为艰难的是他当时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后期工作时,他时常感到力不从心,《选释》成了他的人生动力。 2015年的一场重病险些带走潘劲坚的生命。手术前几天,潘劲坚还在家中进行创作,每天早上四点起床修改,中午休息一下就接着干到晚上,夜以继日。尽管身体已经感觉到越来越不适,但潘劲坚想到的却是“留给我的时间不多,我要在临死前将这本书编撰出来”。直到发现身体走不动的时候,才被家人强行送到了医院。检查后,医生下了最后通牒,说他的血栓已经非常严重,“血管的间隙严重到只有头发丝那么细”,一周内不做手术必死无疑。 5月23日早上6时许,在厦门某医院,潘劲坚被推进了手术室。回想起注射麻醉剂前的心情,他称自己担心的是未能完成已经坚持了3年的《选释》。 幸运的是,在鬼门关走了一圈,他回来了。调养一年后,他又重新投入了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35万字闽南语词典。 今年1月份,《选释》出版了,近日又进行了加印。潘劲坚没有用它卖钱,而是送给那些真正爱好语言学的朋友或者送到全国各地的图书馆进行收藏,希望能够在更多人的手上传阅。“现在书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泉州图书馆、福州图书馆、漳州图书馆、厦门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都能够查到。”潘劲坚对此充满了成就感,国家图书馆近日还给他送来了感谢函,这让他十分高兴,而之所以进行加印,就是因为有的图书馆觉得不够,还希望能够加订一些。 用尽心血却不求名利,潘劲坚的想法简单、纯粹,用他的话说,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能留给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知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