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钱顺利送到贫困孩子手上 ——记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获奖者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东南网10月23日 据福建省侨联消息,10月16日,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前,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获奖者代表。其中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作为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获奖单位之一,荣获“捐赠奖正奖”。 创建:“不受尊重缘于穷” 基金会秘书长助理叶奕达,刚接到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组委会通知获奖的电话时,还不太敢相信。“全国范围内,入围此次评选的有500多个单位和个人,获奖难度很大。”与福建省扶贫办确认获奖无误后,基金会所有成员都高兴得几个晚上没睡好。“这个奖项是对已故的黄仲咸先生热心慈善事业的肯定,也是对基金会的鼓励。”基金理事长助理刘清影说。 黄仲咸,1920年出生于南安市码头镇仙都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少家贫,15岁便远赴印尼谋生。他从垦荒务农、筑棚养猪到创办工厂、开办银行,取得了成功。 基金会秘书长林再发说,这段奋斗史给黄仲咸打上一层难以磨灭的底色,让他从未忘记底层生活的艰辛。黄仲咸认为国人不受尊重缘于穷,而教育能改变贫穷状况,所以教育在他心中有很重的分量。 1959年,黄仲咸受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观礼时,在家乡捐建了仙都小学,由此开启了他的慈善之路。1990年,他创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2004年9月28日,又在此基础上创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 几十年来,黄仲咸及基金会捐资社会公益事业累计高达5亿多元,独资捐建的学校、楼宇及村道等共有50多个项目。 运营:“养金母鸡下金蛋” 善款,源于黄仲咸生前首创的“金母鸡”公益模式。 该基金会是不面向公众募捐的非公募基金会,投入的款项需自行筹措。因而,资金来源一直是萦绕在黄仲咸心头的问题。假如资产不能循环发展,总有坐吃山空的危险,怎么办? 黄仲咸想到投资物业。1993年他在南安市兴建南安必利达大厦,翌年又在厦门开建厦门必利达大厦,把两座大厦的收益当作基金会持续运作的资金来源。这两座大厦为其慈善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黄仲咸把这一模式比喻为“养金母鸡下金蛋”。 基金会登记注册后,助学的力度和覆盖面都有了提升。这时,黄仲咸考虑到他的业产几乎是基金会的全部经济来源,如果他去世后遗产被继承了,那基金会如何继续运作? 于是,黄仲咸与夫人在公证处立下遗嘱,将两座大厦作为基金会的永久性业产。又出售了1.1万两黄金,连同800多万元现金存款及南安市水头镇60亩地皮使用权,一并捐给基金会。 多年过去了,事实证明,“金母鸡”很好地哺育了基金会。据基金会提供的公益捐赠项目表显示,近几年来,两座大厦每年可获租金收入2000万余元,除去大厦折旧、税收及必要的管理费用外,每年捐赠额都达到了1000万元以上。 资助:选择最合适对象 2015年10月19日,一名年轻人找到基金会办公地点。他叫陈国亮,8年前在漳平二中读书时,曾受过基金会的助学帮助。如今已参加工作的他,想要向基金会捐赠一笔款项。 “受过别人帮助,想帮助别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陈国亮说,正是求学路上有了这些最可爱的人,他才有了反哺社会的能力。 但因为基金会是非公募性的,叶奕达婉拒了这个请求。然而,陈国亮的举动依旧让他感到十分欣慰,他说:“这是基金会最大的财富,也是当初选择教育为主要捐赠领域的原因之一。” 林再发说,黄仲咸虽铆足了劲要资助教育,但他也清楚个人力量有限,所以在基金会的项目选择上十分谨慎。事实上,基金会虽也涉及文化、卫生领域的慈善活动,但最重要的项目,始终是找到家庭贫困需要帮助的孩子,每年捐款以资助其学习。 这个项目内容看似简单,但面向的是全省范围内的上万名学生,工作量非常大,怎样选择最合适资助对象,并把钱顺利送到孩子们手上?仅靠基金会的12名工作人员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基金会选择了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为合作伙伴。这个组织主要由退休老将军、老干部、老专家等组成,热心于老区建设和发展,对当地情况熟悉,责任心强。 “确定一名资助对象,要经四道关口。”省老促会有关人员介绍说,第一道是找学校,由学生提出申请;二是找村委会,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三是张榜公布,让群众监督;最后,上报老促会审核。就这样,自2002年至今,黄仲咸基金会累计帮助老区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高中、中专生达85050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