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中企入美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
新华网华盛顿9月19日电(记者刘劼)“到一个国家投资,就等于给这个国家投下了信任票,”前美国助理贸易代表查尔斯·布鲁姆曾这样评价近年来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迅猛增长的态势。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荣鼎集团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国对美投资额增长9倍,中国企业的美国雇员人数增长5倍。截至2014年底,中企在美投资额达460亿美元,雇佣全职美国员工8万多名,投资范围遍及美国90%的州。 后危机时代,美国亟需从外国投资中汲取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养分,中国投资者带来了他们渴求已久的资金以及有着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得以在美国这块商业管理、科技创新的“高地”深度体验那里的商业文明、法律架构和政治生态。中企在美投资正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期,其中蕴藏的机遇与挑战为双边经贸关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2012年,掌握全球电动汽车电池领先技术的美国A123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万向集团将其收购。一年后,A123开始盈利,破产时离职的工人纷纷回来上班。受惠于中国迅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市场,万向决定投资3亿美元将A123公司产能扩大一倍,在密歇根再建一处工厂。 万向美国公司总经理倪频对新华社记者表示,该公司密歇根工厂70%的产品销往中国。美国技术加上中国市场正是万向让A123起死回生的秘诀。 不久前,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斯普林菲尔德生产基地奠基,该工厂将雇佣150名美国员工,生产的地铁机车将替换已经服役多年的波士顿地铁红橙线列车。 斯普林菲尔德市市长多梅尼克·萨诺在奠基仪式上说,任何经济发展项目的背后都是就业,中车工厂将为当地创造150个收入不菲的就业岗位,这令人振奋。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中国项目主任戴维·兰普顿说,俄亥俄州州长曾告诉他,美国政界人士的字典中只有三个词:就业、就业、就业。中国对美投资创造就业机会正成为美中关系一个积极的新动向。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认为,中国企业来美国投资不仅带来了就业和税收,还可以帮助美国一些行业实现复兴。 浙江科尔集团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设的纺织厂近日刚刚开工。南卡罗来纳州曾是美国南方“纺织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化浪潮迫使南卡州大部分劳动密集型纺纱厂关门。科尔集团在南卡州的工厂开工不久就有一家印染厂和一家棉布厂决定在它附近落户,科尔的到来已经开始带动当地纺织业整条产业链。 中车美国工厂所在的斯普林菲尔德市曾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制造业中心,但上世纪70年代后制造业开始外迁。马萨诸塞州州长查理·贝克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中车建厂或将促进当地制造业回归,它可能因此成为该州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倪频对记者表示,一些美国企业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没能形成规模经济,险遭淘汰。而具有全球资源优化整合能力的中国公司可以帮助这些美国企业降低总成本,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赴美投资也给中国企业带来诸多实惠。中美之间迅速缩小的制造业成本差距是很多中国企业赴美建厂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中企也能够更接近北美客户,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并学习成熟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 科尔工厂负责人王可告诉记者,南卡州的电费比中国便宜一半以上,棉花价格便宜近一半,土地价格也低不少。同样在南卡州建厂的江南化纤首席运营官毛伟峰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来美国建厂的原因包括规避美欧对中国塑料纤维发起的多轮“反倾销”调查。 曾将海尔集团引入南卡州投资、现在正为佐治亚州政府做中国项目招商引资的林新伟告诉新华社记者,这几年他明显感觉到赴美建厂成了很多中国企业自发的战略选择。 倪频对记者说,万向集团收购A123公司最大的收获不是技术,而是管理经验。中国企业看重现金资产而轻运营,美国企业则看重运营管理、研发创新和竞争优势,中国企业需要向美国企业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参与筹建河南金龙集团亚拉巴马工厂的张旭辉对记者表示,中国企业应该在中美两种行为方式间找到折中方案。美国的商业管理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中国企业一定要把学习到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反哺国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