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美国频道> 专题> 正文

永定土楼名扬天下

 

汴梁晚报讯(本报记者 王兰兰)

承启楼鸟瞰图

承启楼大门

承启楼内景

挑着担子的客家人

“高三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中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是我们在永定客家县采访时,听到的关于永定土楼的顺口溜。从这个顺口溜中,我们不难想象,当时客家族群是多么的兴旺。从某种意义上讲,土楼是一个扩大的家,土楼又是一个缩小的城。

5月27日,汴梁晚报万里寻踪客家路特别报道组,沿着群山之中蜿蜒曲折的公路,伴随着层层叠叠的梯田,经过约一小时便进入龙岩地区所辖的永定县地界。忽然,前方一座圆形土楼建筑在眼前出现,接着,同样结构的方形建筑也一一映入眼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建筑史的奇葩——永定土楼。据陪同我们的永定县委报道组副主任温贵雪介绍,永定土楼始建于唐代,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尤以圆楼最富客家传统色彩,令人叹为观止。

号称“天下客家第一楼”的“承启楼”是土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承启楼现住400余人,全都姓江,是同一宗族。在温贵雪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永定县东南面的高头乡高北村参观承启楼。据了解,这里的高北土楼群包括承启楼、五云楼、世泽楼等24座形态各异的土楼。据介绍,现在整个高北土楼群居民有2000余人,多为元代中期从今上杭县境内迁来的江百八郎的后代,所以全村以江姓居多。“眼前这座土楼是由江百八郎第十五代裔孙江集成发起、设计和主持建造的,江集成理所当然就是承启楼的首任楼主。”土楼居民江家儿媳卢才春作为我们的向导,一边带领我们参观承启楼,一边给我们介绍土楼的历史。

承启楼前的小广场游人如织。据小卢介绍,该楼共四圈,内圈是居民们共同待客之处,中间是祖祠,也是居民婚丧喜庆之中心。一层是厨房、饭厅,二层为仓库和粮仓,三层、四层就是他们客家人的住室了。楼内一般分为两进,一进为主院落,是大人、孩子们活动的地方,还有水井和洗澡间;二进是家族举办公共事务的场所,如会见宾客、敬佛祭祖、商议族事、举办庆典等。

土楼的外墙厚度一般为1.2米~2米不等,一层、二层不设窗户,为的是防止强盗的进攻。整个土楼只有一个大门,大门紧闭,就是一个坚固的城堡,进能攻,防能守。门板有石、木两种,木门外包有铁皮,门的上端设有防火水槽,如果外敌火攻,就可以打开水槽放水灭火。整个围楼分成若干个单元,从一层到顶层都有突出的砖墙相隔,每个单元有一个月亮门,如果某一个单元发生了火情,只要把门一关,火就不会蔓延到另一单元。平时打开月亮门,就是一个相互贯通的大院子了。

土楼建筑风格的形成,要追溯到客家人祖先从中原迁到闽西定居的历史过程。据史料记载,唐末战乱,土匪横行,客家先民为免遭兵匪之祸,不得不在闽西恃山经营,聚族而居,并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自成一体,以御匪盗。圆形土楼建筑尤为奇特,都是由二圈、三圈或四圈圆楼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多米,有四层,底层地基宽3米,墙厚1.5米。顶层墙厚仍有1米左右,加上厚达20厘米以上的裹铁皮杂木门,便形成一座易守难攻的土碉堡。透过承启楼围墙风化处,我们看到墙体内夹有木材。

“土楼建设就地取材,由黄黏土、砂石、糯米浆、红糖水搅拌夯造而成,墙中夹有竹丕和荆条,异常坚固。虽历经几百年,依然坚硬如石。”小卢介绍道,高北土楼群布局的精妙之处在于土楼群整体坐北向南,前对秀峰,后靠海拔800米的金山山脉,整个土楼群周边的山势应了小山葱茏、远山秀丽、靠山雄伟的规则。村前的高头溪由东南而来,向西北方向流去,溪两岸为土楼群、农田,形成长约2公里、宽300米~500米狭长而平缓的河谷盆地。溪水、环山、盆谷构成了青山环抱、绿水萦绕的自然环境,正好吻合了风水学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因此被认为是一块富贵吉祥之地。说到承启楼的选址,据说当年精通易经八卦的楼主江集成凭罗盘以中间指针正指南北,然后取八卦坐向,正是“后天八卦”的壬山丙向,正符合风水宝地之立意。

记者在承启楼见到,男女老少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我们在永定先后参观了极具代表性的承启楼、振成楼、五云楼,其共同的特点都是里外好几圈,大圈套小圈,环环相套。最外圈都有四层,每层分割成相同数目的若干间,上下联成一体。承启楼为72间,由于土楼成圆形,没有死角,通风采光好,每个房间之间无优劣之分,故楼内居民不分尊长,一家一户一律抽签分房,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彼此平等的观念。

今日的土楼仍保持聚族而居的特色。每座土楼都只有一个姓,100余人到六七百人不等。土楼居民世世代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犹如与世隔绝的“小社会”。

小卢还告诉我们,历史上,江家高北村以农耕为主业,但近百年来这个村有几十家条丝烟加工作坊,还有大批的泥水、木匠师傅到处从事建筑业,创造了相当可观的财富,这为建造如此众多规模宏大、品味高雅的土楼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闽粤的客家人是唐、宋、元等朝代为逃避战乱之苦,从中原一带长途迁徙而来的。这些中原先人饱经乱世,满怀痛失家园的悲苦,千里跋涉,风餐露宿,渡过长江朝着偏安一隅,一路向南、再向南……家在何方?背井离乡的人,心在流血,心在呼唤!

终于,在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先人们看到了一块开阔地。一里平川,十里林涛,百顷荒原。他们经历了多年的漂泊,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休养生息的土地。从此,他们停泊下来,开荒种地,垒屋起灶,大山深处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现在永定客家人的由来,这就是客家土楼的由来。

看着这功能齐全、历史悠久的民居,内心不禁感慨万分:客家人用他们的聪明与才智,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信仰都实实在在地夯进了饱经沧桑的土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