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无接触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无人产业”大显神通 2020-07-10 15:59:5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 王亮
在河北唐山古冶区,消费者在24小时智能无人便利店内选购商品后扫描二维码付款。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无人便利店、无人外卖、无人工厂……得益于科技进步,以“无人经济”为核心的一批新产业在新零售、工业生产等场景下加速落地,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便利和多元生活的旺盛需求。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共新增成立1827家无人零售相关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7.27%。“无人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 无人便利店—— “拿了就走”的购物体验 既没有人工收银,也没有自助收银设备,选好商品便可通过闸机径直离开……在上海虹桥机场内,自带“高科技基因”的云拿无人便利店为消费者准备了一场“拿了就走”的购物体验。 与传统便利店不同,消费者只需提前扫码绑定支付方式便可进店选购,店内购物系统基于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传感器融合等一系列AI(人工智能)技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商品进行精准识别。在离店时,消费者直接走出闸机就可以完成结算,之后会在手机端收到消费账单,整个结算环节只需3-5秒,订单准确率高达99.9%。 “收银至少占据了店员50%的工作量。”云拿科技首席执行官冯杰夫表示,受疫情影响,传统便利店正面临被迫缩短营业时间、人手不足等严峻考验。相比之下,无人便利店收银效率提高了78%,更是省去柜台收银的环节,收银人力成本节省100%。自今年2月恢复营业以来,云拿便利店订单数较疫情之前提升了32.21%,销售额增长近三成。 除了最大程度节省人力运营成本,无人便利店还能够对系统收集的消费者购物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提升门店的运营效率。据了解,云拿提供的数据系统关注分析两个转化率,即商品上架后被多少人看到以及被看到之后的购买转化率。前者关系到商品陈列是否需要优化,后者则可以为商品定价和营销策略提供判断依据,让门店运营者不必再“拍脑袋”做决策。 冯杰夫透露,未来云拿门店还将打通APP线上业务,包括门店在线下单及周边配送等模式,并通过深耕AI技术实现可定制化购物氛围灯光、进门提示音等个性化购物体验。 无人外卖—— 自动驾驶的防疫贡献 “您的无接触配送订单已送达。”家住北京市顺义区的李女士日前通过美团买菜网购一单新鲜蔬菜,而打来电话的却是一位刚刚上岗的特殊“配送员”——无人配送车“魔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接触配送服务成为各大外卖、电商平台关注的焦点,旨在解决末端配送的无人配送车也纷纷上路,以减少人际接触带来的潜在感染风险。 为了让无人驾驶配送车安全行驶,“魔袋”研发团队在技术上做了更为全面的方案设计。美团无人车配送中心产品负责人李达介绍,现阶段无人驾驶配送车辆车速限制在20公里/小时,常态化运营后还可通过远程监控中心实时获取车辆的情况,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对车辆进行刹车、避险等远程操控,全方位保障车辆行驶安全。 在武汉,京东无人配送车也曾在第一时间被送到抗疫一线,承担武汉第九医院和附近小区70%的订单配送工作。快递员只需将货物放进货箱,京东无人配送车即可根据货品的配送地点自动规划出最优路线,依次配送;用户可通过输入验证码、扫二维码和人脸识别三种方式完成取货,所有任务都完成后,无人配送车还可自动返回出发配送站。 “京东无人配送车可以完成10公里范围内的配送工作。”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孔旗表示,目前无人配送项目已在长沙、贵阳、呼和浩特、北京等约20个城市落地,未来部署规模会继续扩大。 此外,阿里巴巴、苏宁等科技巨头近年来也纷纷展开无人配送车的研究和部署工作。有专家预测,从快递、外卖及生鲜配送三个领域的需求量来说,无人配送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 无人工厂—— 人与设备的双赢 在偌大的工厂里,没有一名生产线工人,仅有机械臂、机器人有序而高效地忙碌着……这宛若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正在贵州天义技术有限公司的“无人工厂”内悄然上演。 近年来,贵州天义技术有限公司聚焦发展柔性制造等新制造模式,通过以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和装备升级关键工位,完成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从而实现数字化控制的无人工厂模式。 得益于智能化生产车间的“柔性制造”,无人工厂可以根据实际加工需求将多台机床设备集合起来,在最少的人工干预下生产范围内的所有产品,实现“多样化、小规模、周期可控”的生产效率,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线的产能和适用范围。 “打造无人工厂也能让工人获得成长。”公司负责人田刚表示,通过用更多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换人’,让原本从事流水线体力工作的工人转变为管理智能设备的技术工人,实现人与设备之间“互利双赢”,发挥各自优势来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无人工厂还对原有软件算法进行升级,加强生产计划的智能排产和生产过程数据信息的监控,使制造设备数据与信息平台之间实现数据实时联通。工人只需在生产车间内查询智能数据采集系统,当天的生产计划便一目了然,为建立无人化监管模式打下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柔性制造’场景实操演练。”田刚表示,下一步公司还将着手建立离散型智能制造科普基地,让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标准与协议能够在同行业间得到复制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