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魁龙坊的陈家大厝正式开放(资料图)。福州晚报记者 郑瑞洋 文/摄
“既能让群众圆了新房梦,又能留住城市的文脉,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12日,站在连江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魁龙坊,连江县副县长陈钦说,明年春节前,将有16座古建筑基本完工;今年10月份,配套的安置小区也要开建。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江是温麻古邑,西晋设县,至今已1700多年。浩浩敖江水,荡不尽悠悠历史,如何在城市建设进程中留住文脉呢?
2018年以来,连江一直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新思路——从“旧城改造”迈向“古城复兴”,地尽其利,让群众拥有文化自信;新方法——“修”有古法、“拆”有章法,物尽其用,让古建筑修复拥有古意;新机制——群策群力、专家护航,人尽其才,让老城复兴拥有精兵强将。
新思路:“旧城改造”迈向“古城复兴”
“我活了90多岁,还没住过新房子呢。”这是连江一名依姆对新房子的渴望。
“我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这是退休教师林日光对老房子的“乡愁”。
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两者如何兼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去年初,连江启动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玉荷西路两侧片区项目。同年4月,连江县委、县政府转换思路,放弃了玉荷西路两侧片区原先的安置方案,加快连江老城的保护与建设,打造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陈钦说,连江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并针对古建筑进行普查,建立档案,让古建筑拥有自己的“身份证”。
同时,通过工作汇报、专家审议、古建筑爱好者座谈、新闻媒体访谈、街区原住民访谈、文史资料收集整理等方式,不断优化规划编制方案。
根据规划,连江全方位、系统性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工作,形成以明清历史建筑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群落,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是最集中、最具人气、最能代表老城历史的区域。
据悉,该街区位于连江县中心老城区,分为魁龙坊、天王前街、上林街、王步街,又称“三街一坊”,初步普查约有84座古建筑,项目总面积为18.38公顷,采用PPP模式修缮。
打造特色街区,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陈钦说,他们多次到全国各地街区取经,还专门成立了连江县温麻文化研究会。
工人正在修缮游琏故居。
新方法:“修”有古法、“拆”有章法
去年10月,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一期项目——魁龙坊,正式启动建设。
今年1月,历经100多天的修缮,魁龙坊的陈家大厝成为最先完工的一座古建筑,占地1150平方米。
梁思成先生提出:“古建筑维修要有古意。”魁龙坊如何修旧如旧?
据了解,连江古建筑修复坚持“一座一议”,按照相应年代古建筑营造法式和地方营造技法进行修缮设计,既要保留建筑原有风貌,又要放弃与风貌不协调的后期建筑。
其中,陈家大厝保存完好,始建于清中晚期,三进院落,呈现“双厅双廊、黛墙红瓦、重檐硬山”的地方特色,厝内还保留了许多外来元素,如西洋钟表的木雕、斗拱上木狮造型构件、海丝沿线国家传入的雕花等。其中,两扇大门尤为特别:门上有斗底砖,用于防火;砖上有铜扣,寓意“添丁”。
“原先的斗底砖已有多处破损,我们用了同样的材质进行修复。”连江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魏步云说,为了保留历史风貌,分别用铜扣和铜钱来代表旧砖和新砖。
小到一枚铜钱,大到一座古厝。“我们采取了古法修复。比如,针对各类损毁构件,聘请老艺人利用古法修复。”魏步云说,为了“淘”到木材、砖瓦、灰塑、石雕等构件,他们北赴浙江,南至莆田,进行定制。
陈家大厝的二进后庭,左右对称。而在以前,二进后庭西侧曾是一栋有五层半楼高的民房。“古建筑中存在许多后期改建的民房,由于挨得紧,只能用手工拆除的方式。”魏步云说,20名工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栋民房“搬”走。
新机制:群策群力、专家护航
在明代的游琏故居修缮现场,记者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钢管架搭设有序进行,木匠师傅正忙着梁柱的墩接、裂缝处理。古建筑专家陈木霖、阮章魁、林知利,用他们的“火眼金睛”,在挑毛病。
他们是受连江县政府聘请,为魁龙坊的修复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他们出席每周的技术例会,对症下药。该例会由分管副县长或街区办召集,古建顾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都会参加,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下一步的工作作出安排。
这源于连江的一套机制。去年8月,连江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作为专责机构,组织了一批精兵强将。
据了解,连江聘请了中规院原副总规划师赵中枢教授、东南大学董卫教授、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省建筑设计院原院长黄汉民、福建工程学院教授严龙华、省文保中心主任林峰等一批专家作为政府顾问,指导保护规划和传统街区景观规划等空间布局;外聘3位顾问和技术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