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银矿遗址成了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实习教学基地。图为暨南大学学生在芹溪村调查。 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自2014年以来已组织8批次的师生到周宁县参加古矿业遗址的调查研究。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摄
东南网11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许孙月 林志勇)
一万过路客,岁课三千银,乡野建公馆,马栏鸣不歇……这是北宋时期周宁县矿业开采繁荣的真实写照。据《八闽通志》记载,早在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官府就在现在的周宁县七步镇郭洋村、李墩镇芹溪村开设宝瑞银场和宝丰银场。
光阴荏苒,宋代周宁矿业生产的繁荣景象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如今只有从遗留下的星罗棋布的矿洞、宝丰公馆遗址、隆庆封坑碑、圆形石磨、张彭八故居等古迹中略见一二。2018年9月29日,宝丰银场古矿业遗址被列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矿洞绵延千载 乡野蕴藏异彩
周宁古银矿遗址多分布于山涧两侧,自然景色优美,矿洞内部结构千姿百态,有横坑、竖洞及因开采矿山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工业遗迹。近日,记者随周宁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前往距县城31公里的李墩镇芹溪村,实地感受古银矿的兴废钩沉。
到达芹溪村后,村主任郑平键引着我们沿圣银楼山的机耕路驱车前行。抵达金丰矿业公司采矿区后,前方只有崎岖山道,大家沿着小路前往古银矿。在越过一座山涧后,前方有个约宽1米、高4米的洞口,在洞旁的平地上,还留有残墙、灶台以及石臼等物件。
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说,这是古银矿的一处矿洞,洞旁平地是古时矿工们生活起居的场所。古银矿遗址南起李墩镇芹溪村,北至浦源镇李园村,有古道相通,全长约20公里。经初步探查,遗存的矿洞多达220多口。
打开手电筒,众人陆续步入洞内。坑道呈树枝状分布,洞内碳酸岩沉积,洞顶有钟乳石,两侧有很多石旗,像鱼鳞一般。洞内“银窝”众多,这是古人利用烧爆法采矿留下的一个个窝,大小不一。在灯光的照射下,个个“银窝”断面银光闪闪,好似星星眨眼。这口矿洞大约有250米深,仿佛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古代矿冶史。
郑勇说,由于地处偏僻,周宁古银矿遗址遗迹保存得十分完整,遗存丰富,分布范围达60多平方公里。矿洞主要分布于海拔1506米的龙岗头的多条山涧两侧,已发现冶炼遗址及矿工的生活区遗迹40多处。目前探明的古矿业遗址仅为冰山一角。
冶炼作坊遗址在芹溪村、围城底村、官司村一带的沿溪两岸,遗留有大量利用水力带动用以粉碎矿石的石碓、石磨。
生活区遗迹主要位于矿洞周边地势略为平缓的地带,单体建筑面积多在10平方米左右,平面布局较为随意,有上下错落或并列砌筑。
周宁县旧称周墩。据《八闽通志》记载,早在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官府就在今周宁县七步镇郭洋村、李墩镇芹溪村开设宝瑞银场和宝丰银场。
在当地众多的矿业遗址中,最具保护开发价值的当属宝瑞银场和宝丰银场。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研究认为,宝瑞、宝丰银场从宋元祐年间(1086—1094)开采,到靖康年间(1126—1127年)宝瑞银场衰落。在此期间,以上两处银场最高年份白银产量高达到44万两。官府在矿场所收的课税每年多达500余缗,相当于北宋宁德县交纳商税总额的26.6%。由此推测,当时宝瑞银场的矿工及其家庭至少有千户规模。
周宁古银矿吸引了许多专家教授前来考察调研。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正庆多次深入周宁考察。他说,宝丰银场具有重大的史学研究价值。明正统年间,为首“聚众偷矿煎银”的浙江庆元人叶宗留,被认为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产业工人组织领导的革命运动”之首领,而芹溪村的宝丰银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产业工人组织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始发地。这是周宁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生全国性的事件,由此引发危震东南长达8年之久的社会动荡。
福建省第四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戴清忠说,宝丰银场开采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设场管理,至今已断断续续地开采了900多年。《三山志》《八闽通志》《宁德县志》《周墩区志》等方志及《林聪年谱》《福建史稿》等文献对宝丰银场均有记载。古矿业遗址涉及七步、李墩、浦源3个乡镇的7个村落,且种类齐全,有关探、采、选、冶、加工、运输、碑刻等的遗迹、遗址保存相对完整,这在全国也较为少见。宝丰银场遗址对研究古代矿业的勘探、开采技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演变以及古村落的最初形成都具有重要价值。
开发面临难题 专家积极建言
千年古银矿如何保护利用?当前,一些国外学者提出了将废弃矿山景观作为新的旅游资源的理念。
上海交通大学刘杰教授说,宝丰古银矿遗址古道与山涧纵横交结,具有独特的旅游开发价值。一是地理位置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宝丰古矿业地处周宁、政和、屏南三县三大自然景区的中心位置,其西北侧为政和县洞宫山风景区,西南向为屏南县国家级鸳鸯溪自然保护区、周宁县后垅大峡谷——陈峭风景区,东向为世界地质公园——周宁九龙漈瀑布群。二是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具有开发价值。宝丰古矿业遗址位于香炉山白垩纪火山盆地北西缘的南园组火山结构内,以强烈的中心式、裂缝式爆溢、爆发,形成广布于火山机构边缘的凝灰熔岩火山地形地貌,山峰险峻,峰奇壁峭,极具观赏性。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地矿工程师许仙斌说,国外对于地质遗迹、矿业遗迹都有比较规范的保护性法规和做法,通常是依靠设置国家公园的方式对这类遗迹资源加以保护,也有通过设置专门的矿山公园来保护。如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停产后成了备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如今,维利奇卡本地居民不到2万人,每年要接待150万名游客,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我国对矿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起步较晚。2004年11月,国土部下发了关于矿山公园建设的通知,要求矿山公园的建设应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手段,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长期以来,由于对矿业遗址的认识不足,基本状况不清,基础资料缺乏,致使古银矿遗址未能得到有效保护,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在各方的支持下,周宁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周宁县古矿业遗址保护开发领导小组,正着手申报国家矿山公园,也为下一步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收集资料。
周宁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工作,也得到了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全力支持。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还专门成立了周宁项目组,并于9月11日到周宁县开展工作,实地调查李墩镇的芹溪、楼坪、北洋、芹源,浦源镇的上洋、官司、围城底、里源、白亭岭等村的地质、矿山遗址,为编制申报文本及拍摄申报影片收集素材。
早在20多年前,芹溪村群众就自发对村庄附近的矿洞进行了初步保护。每年8月,村里还会组织群众义务劳动,将芹溪村通往楼坪村的2公里的白银古道进行修缮。目前,村里收集了5块圆形石磨以及记载有古银矿情况的家谱、族谱等相关资料。
专家建议,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由当地文化与国土部门对古银矿遗址、遗迹进行深入调查后,将其逐级申报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住建、文旅部门争取将古矿业遗址周边的古村落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确保周边古村落保持原貌;项目优先确保基础建设,交通、农、林、水等项目应优先安排给古矿业遗址保护区。
专家还建议,将宝丰矿业遗址开辟为科考探险区。可将白银古道作为主轴线,将沿途的矿洞、冶炼遗址、生活区遗迹相互串联,恢复古代采矿情景。
图为古银矿洞。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摄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专家在调查古银矿遗址。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