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集团影响力走下坡路 零和思维受批评
6月7日,在七国集团峰会的举办地德国加尔米施—帕藤基兴,抗议者高举反对北约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标语。 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七国集团峰会6月7日—8日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山区的埃尔毛宫举行。为确保会议安全,德国出动了两万多警力封堵路面,大多数记者只能“滞留”在距离会场8000米的新闻中心看电视。这种安排让活跃的峰会抗议者获得了出镜机会,七国集团领导人讨论的话题反而受关注不多。对于峰会失去关注度的真正原因,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分析说,这是因为七国集团已经“到头了”,早就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的需求。 联合声明缺少实质性行动计划 按照议程,七国领导人举行四次工作会谈,分别讨论世界经济、增长与价值观、贸易及其标准、气候与能源以及反恐问题。7日的晚宴讨论安全与外交政策,8日的工作午餐是与非洲国家领导人讨论妇女、健康与发展问题。可以说,当今世界的主要挑战都被纳入了峰会议程。 但问题来了:这么多问题,它们能应付得了吗?这也是“德国之声”会前一篇评论中提出的质疑。这篇评论回顾了近年来国际治理体系的演变,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面对全球问题,处理起来捉襟见肘,不得不更加倚重二十国集团会议。于是,随着影响力的衰弱,为了体现存在感,七国集团转而开始强调“共同价值观”,并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投名状”,然而收效甚微。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最富有的80个人拥有的财富反而从1.3万亿美元增长至1.9万亿美元。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全球40%的财富。评论最后强调,七国集团必须在气候变化和社会平等诸方面做出切实承诺,才能对得起“共同价值观”。然而遗憾的是,德国官员明确表示,会议15页的联合声明中不会包括任何实质性的行动计划。 参会各国都面临着不同问题,打着各自的“小九九”,这也让峰会难以讨论实质性问题。美国关注反恐,法国希望增长,意大利忙于应付难民,德国期待环保承诺,日本则债务积重难返。《卫报》7日发表的评论说,过去十年七国集团已经靠边站。一个国际机构的有效运作需要多重因素。首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最后是当分歧暂时难以弥合时体现领导力。当前七国集团只具备第一点要素,即堆积如山的问题:希腊债务危机、乌克兰危机、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融资机制、气候变化、贸易、全球复苏、打击避税、促进社会公平等等。但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方面,各国莫衷一是,前后矛盾。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西方发达国家不约而同采取高赤字策略推动增长,接着在增长和紧缩之间开始扯皮。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原本被认为能发挥领导作用,结果令人失望。各国领导人匆匆召开会议,发表了空洞的声明,随后匆匆回国。 |
- 2015-06-09七国集团影响力走下坡路 零和思维受批评
- 2015-06-08外交部就中国发表人权白皮书、七国集团峰会等答问
- 2015-06-08奥巴马:反抗“俄罗斯攻击”应成七国集团峰会议题之一
- 2015-05-05俄高官:俄对金砖国家模式比对七国集团更感兴趣
- 2015-04-17亚太基地群系美遏华军事部署"桥头堡" 七国集团发表涉东海南海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