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美国频道 > 专题> 正文

福建土楼的“大拙至美”

人类总是对过去和未来有着极大的好奇感。相较于未来,人们渴望通过历史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回溯到那渐行渐远而显得愈加神秘的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极具美感。这种美可以体现在气势磅礴的皇宫建筑,也可以体现在土楼建筑这种质朴与雅致兼具的传统民居上。

它的美体现的不是那种极度精致的美,是有些“拙”的美。本人很赞同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语自《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虽本意不在审美,而在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但它却恰恰说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特征。

任何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目的与规律的高度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崇拜感在土楼的建筑上得到了印证。奥妙无穷的用土秘方,简单而神奇的夯土工具,积抔土以成高墙,这些都是土楼“拙”的表现,先人们用这些质朴无华的东西为人类历史留下了物质与精神的巨构。

“至美”则源于土楼与传统文化精神的结合。仅仅是从方圆的土楼外观来看的确是土气得很,但是当人们走进土楼之中一定会大为吃惊,其中有着很讲究的雕饰。血缘聚落景观,风水相得等都是土楼的魅力所在。这些也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民族血液之中的美好的东西。

用“大拙至美”来形容土楼建筑最直白的解释就是因“拙”而显现的“美”,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千百年文化中拙而至美的独特文化底蕴。以上所述,就是本人把主题定位在物质层面的“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