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远行日月长
——访毛里塔尼亚华人商会会长林文才

1980年,林文才出生在福清江阴镇的小麦村。说它是个村,其实它是座岛,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都习惯称之为“小麦岛”。

小麦岛很小,仅有0.8平方公里,它就如同江阴海湾中的“圆心”,四周的陆地群星拱月般环绕着它。海湾内海面平静,只有在台风来时,这里才掀起大风大浪。

小麦岛原系一个无人岛,是渔民路过歇脚的地方,直到上世纪初,才有人上岛居住,形成了以后的村庄。林文才一家在小岛的生活经历,最远可追溯到祖父辈,到现在也仅仅才四代而已。

小岛距离陆地最近的地方只有区区二三公里,但实际生活差距却有着千里之遥——小岛每天柴油机发电只供应2个小时,平时的用电只能靠家里的蓄电池;小岛上的小学只有2位老师,是村里集资所请的;小岛只有1个小医疗诊所,稍微严重一点的病,就得渡海求医;小岛与陆地的联系只能靠1天1班的渡轮,而渡轮只在涨潮时才开,所以没有固定的开船时间表……

正是这样的小岛生活,让人早早地萌生了改变现状的理想和渴望。林文才17岁时就开始驾船出海,他的小木船离开了小岛,离开了平静的江阴湾,来到了更加宽阔的台湾海峡。

林文才的父亲是渔民,知道捕鱼的辛苦,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出路,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集全家之力,花费20多万元购买一条较大的渔船给儿子,让他能到海上直接收购鱼货,并通过贩卖鱼货给其他商贩赚取差价。在一个父亲看来,这样的活比捕捞轻松许多,适合身体瘦弱的林文才,是他作为父亲能够为儿子想到的最好出路。

但这父亲看来轻松的工作,以及不温不火的海产品生意,对于林文才来说,却远不能承载和实现他心底更大的梦想……因此经营不到一年,他就果断“关门歇业”了。

林文才在毛里坦尼亚林氏企业办公室。受访者供图。

挫折对于海边人来讲不是什么大事。海产品生意停歇后,林文才憋着一股“东山再起”的劲儿,他也比以往更懂得思考和规划了,那时的他觉得世界很大,哪里都有自己的天地,需要的不过是机会。

不久后,林文才远在非洲毛里塔利亚的叔叔打来了电话,问他要不要到非洲看看,林文才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叔叔的邀请。他以为自己不过是去考察,感觉可以就留下,如果不行就回家。因此他一身轻松地登上了飞机,同行的还有他的婶婶,以及一个好朋友。

同行的好友想在毛里塔利亚开一个中餐馆,于是带上了烹饪工具,没想到在法国巴黎转机时,这些烹饪工具惹来了麻烦。法国警察从他们的托运行李中发现了厨用刀具,于是将他们3人扣在了机场,经过长时间的审问后,将他的朋友定义为“恐怖分子”驱逐出境,并在其护照上注明5年之内不得入境法国。

让林文才刻骨铭心的不只是朋友因为托运厨具而被当做“恐怖分子”这件事,还有当飞机降落在法国机场的那刻起,飞机上的所有中国人就被告知“站着别动”,要等其他旅客先下飞机。而等其他所有旅客下完飞机后,中国人又被带到一间屋子里,警察勒令所有人脱去身上的衣物,对众人进行了无差别的严格检查,甚至鞋子里的衬垫也被警察用刀子挖开看了个究竟。

当时已经是2002年了,林文才没想到中国人出国还会受到如此野蛮的对待,这让第一次出国的他被受震撼,也让他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强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很久以后,有朋友告诉林文才,现在法国机场的警察对中国人很友好,可他却放不下心中芥蒂。在来往于中国和毛里塔利亚过程中,他至今仍坚持不走法国航线,宁可走北京到迪拜、经过摩洛哥再到毛里塔利亚这条“远路”。

2016年,林文才受邀参加中国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举办的国庆67周年招待会。受访者供图

翻开福清华侨史,可以看到,早年福清人多是到东南亚一带打拼,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遇到好的年景,还能挣到一些钱,救助家乡亲人;到了上世纪中后期,福清人多是到富裕的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在那儿打工挣钱可以快速富裕起来;而21世纪的福清人,出去打拼的目的更多是寻找创业的机会,追求自我价值,因为这代人不仅具备学识和智慧,拥有技术和资金,同时还有着福清人骨子里从不曾被磨灭的精气神。

林文才说,他在海外与一些中国北方人交流时,他们时常向他表达,觉得福清人很“异类”的想法。因为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福清人就敢孤身一人行走世界,而且大多还都能创业发展、站稳脚跟。每每遇到其他人表达这种困惑时,林文才都会说,这很平常,条件对福清人来说从不是一个问题,不畏艰难、奋力打拼,这是福清人与生俱来的“习惯”。

刚到毛里塔利亚时,林文才在首都努瓦克肖特(Nouakchott)开超市。由于对当地的社会人文了解不够,商品超市这种在中国十分普通的消费模式,在努瓦克肖特遭遇到了“滑铁卢”,生意一直没有起色。直到看到当地的商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柜台模式”,甚至还在柜台上装上铁栅栏之后,林文才才恍然大悟。

再次投资失败的林文才,更加明白了现实与理想的“对立统一”,更加懂得“需”与“求”之间的距离,于是他转变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开始沉下心来,认真考察当地的实际情况,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文才看到当地人在手工制作建筑用的水泥砖,不仅速度很慢,而且质量参差不齐,破损率很高。通过了解,林文才知道了水泥砖是毛里塔利亚主要的建筑材料,使用量非常大,于是他萌发了做砖头的想法。

2017年7月,林文才在武汉参加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受访者供图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亮。”林文才来到非洲前,只是一个阅历不深的年轻人,出海捕过鱼,开过超市,仅此而已,不算成功,但他却一直在踏踏实实做事,日积月累、潜行默化中练就了敏锐的商业眼光。毛里塔利亚落后的制砖水平,让他看到了其中的大商机,于是开始恶补制砖技术,通过互联网与家乡的技术人员联系,设计并开发出了一条较为现代化的水泥砖生产线。

从生产出第一块水泥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年,如今林文才的水泥砖制作工艺已经成为毛里塔利亚通行的制砖标准,其他工厂也都在使用林文才设计的生产线。一块不起眼的砖头,成为林文才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挖掘到“第一桶金”后,林文才又发现了另一个商机。他察觉到当地人爱喝绿茶,但并不是中国人所熟悉的没有发酵的绿茶,而是几种物质混合的茶叶,而且习惯在煮沸后饮用。通过多方了解,林文才获悉这些茶叶也多是从中国进口,但并没有根据毛里塔利亚人的口感喜好进行特别加工,于是林文才又萌生了做毛里塔利亚人茶叶生意的念头。

与先前制作砖头一样,林文才的制茶知识基本也是一片空白,但他还是大胆地琢磨起了适合毛里塔利亚人喝的茶叶改良配方,不仅改变了茶叶的形状、口感,更研究制作出了当地人所喜爱的茶香工艺。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茶叶的成本变高了,但品质也一下提高了许多,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色香味俱全,加上精致的包装,让当地爱茶人士一眼就喜欢上了。

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林文才的茶叶就成为毛里塔利亚的知名品牌,之后又辐射到了周边几个国家,年景最好的时候,销售额可达到1亿多元人民币,让人诧异的是,甚至连美国的经销商都到非洲找他批发茶叶。

有人称他为“非洲茶叶大王”,但林文才总是一笑而过。他说生意场上总会有“潮起潮落”,他茶叶的销量也不会是一直上涨,难免会出现后来者居上的情况,他不过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凭借自己的胆识走好了自己的每一步。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办成,而且得到了比预想还好的结果,林文才坦言已经足够了。

2018年2月,林文才参加第二届世界闽籍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受访者供图

“成功的人,必定是成熟的人。”这话虽不是完全正确,但却有一定的道理。没有高学历的林文才能够做到事业有成,或许就在于他的悟性和韧性,社会经验则是他成长最好的“教科书”。

出生在一个只有0.8平方公里的小岛,生活在一个只有几百人且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环境里,林文很清楚自己早期的人生其实就像生活在一口小井里的青蛙,他要么永远当一只井底之蛙,要么勇敢地跳出去,凤凰涅槃般改变自己。他选择了后者,选择勇敢地改变自己、改变现状。

现如今,在他人眼里已经颇为成功的林文才依旧不断尝试创新和改变,他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商业地位,引领着毛里塔利亚的商业发展。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地实施,中国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毛里塔利亚。中交集团、中国路桥集团、中国电建集团等中国企业都来到了非洲,毛里塔利亚也成为了中资企业投资合作的热土,林文才自然不会放弃其中机遇。2009年,他与中冶集团合作,参与罗索公路建设,之后又与中交、中海外、中水电等大型央企合作,承建毛里塔利亚港务局、基建局等政府办公大楼,参建中国政府援助的毛里塔利亚贫困三角洲170多公里长公路项目工程,以及毛里塔利亚首都4、5号泊位的万吨集装箱码头陆域工程……

林文才掰开十个手指,已经数不过来自己淘有几桶“金”了,可让他在意和骄傲的是,虽然“第一桶金”不过是一块水泥砖,却是和之后的所有项目一样,都是造福社会、惠及民生之举。

2015年9月3日,林文才应邀回国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受访者供图

2002年,林文才来到毛里塔利亚首都时,这里的中国人还不到10人,如今长期定居在这里的中国人就有8000人,不仅有福建籍乡亲,还有浙江、山东等地的同胞,为了更好地将这些人团结起来,林文才与朋友商议成立了一个华人社团——毛里塔尼亚华人商会。

2018年,林文才出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在首都建起了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4层楼欧式建筑。这座气派的欧式建筑已经成为了中毛经济贸易的交流场所,更成为了全毛里塔尼亚境内华人温暖的“家”。

与别的国家的华社团不同,毛里塔尼亚华人商会不分省份和地域,只要是中国人都可参加,都可得到帮助和照顾。来自台湾地区的同胞,遇到困难来求助时,毛里塔尼亚华人商会也一样热情接待、安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这里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一家人。

2015年9月3日,林文才应邀回国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第一”,第一次作为受邀嘉宾在观礼台上看阅兵。他心里格外激动,也让他更迫切希望为祖国、为同胞、为家乡做一些什么事。

其实,林文才心里还埋藏着一个愿望,一个属于少年林文才的“初心”。一个在他年少时,他望着变幻莫测的大海、幻想着未来时立下的愿望,那就是改变小麦岛“一穷二白”的面貌,让自己的家乡不再求学难、不再求医难、不再出门难。或许这就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点,在他们的心中,总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爱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让林文才欣慰的是,这个愿望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老家环岛的水泥马路已经铺就,渡船码头逐步建设中,避风港的设计施工也提上了议程……

2019年6月,林文才受邀回家乡福清参加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发展论坛。受访者供图

《孟子•公孙丑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林文才的成功经历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契合,但更为核心的是他福清人骨子里的秉性,是新一代福清人那自强不息、敢于挑战、不屈不挠、奋勇搏拼的精神。

……

林文才的家乡小麦岛比过去宁静了许多,年轻人离开了,留守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守护着自己的村庄,守望着眼前那片宁静的大海,却并不感到孤寂。因为老人们都明白,那些离开的年轻人,即使远隔万里,即使岁月漫长,他们的心还在这里,因为这里是刻骨铭心的故乡,这里有血脉相连的亲人。

(林小宇 兰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