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 赤子之心
——访英国苏格兰福建青年会会长薛瑞勇

薛瑞勇出生在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省福清市,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对军人充满崇敬,对国家充满热爱。小时候,他曾生活在妈祖的故乡莆田,那时候他觉得莆田与福清很远,哪想20岁出头,他到了更远的地方,那是千里之外的英国……

薛瑞勇。受访者供图

生在侨乡福清的人,似乎都会被一种精神所熏陶,那就是“自立、自信、自强”。上世纪的福清,土地贫瘠、生活困苦,很多人因此外出寻找出路,远则下南洋,近则到外乡,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打拼,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出人头地”,只有通过努力打拼取得的成功才会受到尊重。

薛瑞勇出生于8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因此他没有遇上“最苦、最穷、最饿”的年代,但历史的烙印却通过上一辈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渗透进他的脑海,让他与其他福清人一样都有了刻苦努力的思想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他始终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到福州,看到了福州宽阔的五一广场,看到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时自己那种兴奋之情,这激励着他不断努力,朝着更广阔的舞台前行。

从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福州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他被保送到福州大学电子系。期间,福清市广播电视事业局招收技术员,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他放下了学业到广电局工作。虽然他从学校的学生变成了事业单位的员工,但本质却不离其中,那就是他与他的专业电子电工紧密相连。

2004年,他得到了一个英国自费留学的机会,他毅然放下了手上的工作,去往了遥远的英国,开始了他又一次“新”的人生。这也许就是福清人的秉性所在,他们外出打拼并不在意去哪里,也不在意有多远,因为他们把每次远行都当作人生的一次机会。因此薛瑞勇并没有太多的离乡之愁,对他而言,更多的是跃跃欲试的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薛瑞勇在清华大学参加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的第55期侨领研习班。受访者供图

刚到英国时,薛瑞勇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接着到了英国北部城市格拉斯哥,成了格拉斯哥大学的预科生。理想总是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在国内时,薛瑞勇在事业单位上班,生活稳定安逸,可刚到英国的前几年,他没有固定工作,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给自费留学的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那时他不仅要缴纳学费,还有房租和生活杂费要付,妻子和孩子也在英国,需要不小的开销。为了脱离窘境,薛瑞勇申请了工作签证,幸运的是工作签证申请很快获得了批准,他还得到在哈利建筑房产公司(Harry Building LTD)的一份工作。这家公司正好需要电子技术的人才,加上老板是香港人,对有中国人来应聘专业技术岗位感到兴趣,也十分支持,薛瑞勇就这样,顺利地在英国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

老板和他都没想到,他在这家公司持续工作了数年,成为了公司的老雇员,老板最得力的助手,甚至成为了股东之一,后来还成为了公司的总经理。这家公司主要的业务是购买旧房屋进行翻新,把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经过整理装修再卖出去,因此公司需要建筑领域里的各种技术人才。薛瑞勇此前在国内虽拿到了电子技术相关的国家资格证书,但这些证书在英国并不被承认,公司老板却不以为意,他相信薛瑞勇只要通过适当的学习,就能很快达到英国对这一领域、这一行业的规定要求,所以录用了他。事实证明老板的选择是对的,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沉稳的行事风格,通过技术运用和管理,薛瑞勇不仅给公司创造了许多财富,也给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市场资源。

因此很多年过去了,薛瑞勇仍然感激这位香港老板,感恩他在自己最困难的时期拉了自己一把。怀着这份感激,在薛瑞勇事业初创时,他公司的业务从不涉及该公司业务有关的领域,直到这位香港老板解散公司、退休回港后,薛瑞勇才开办了相同业务的公司,而新公司的一部份市场和客户也是这位香港老板推荐和积累下来的。

海外华侨华人大都在异国他乡经历艰苦创业后,才能在当地站稳脚跟,有的需要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有的则需要花费整整几代人的时间,薛瑞勇算是个“幸运儿”,他在海外创业的过程中虽艰辛但也还算顺利,很快就有了稳定的生活。可他也清楚地知道,他所得到的一切都缘于“天时、地利、人和”,要想在英国“落地生根”,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挣钱仅是为了生存,发展提升才是大势所需。

经过8-9 年的工作积累后,薛瑞勇除了自己注册的英国薛氏建筑房产有限公司外,还成立了英国英华旅游公司,并成为了多家公司的股东。同时,他还加入了全英华人华侨中国统一促进会,成为该会的理事,后又加入了英国书画艺术研究院,担任了该会的秘书长,更重要的是,由他倡议创立的英国苏格兰福建青年会,在英国主流社会上渐渐活跃,成为了英国华侨华人社会中一支引人注目的青年人社团组织。

越来越多参与社团活动的薛瑞勇,因此还作为唯一的英国闽籍海外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华侨华人年轻代表,参加了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的第55期侨领研习班,此外还参加了中华海外交流协会福建国情研习班等活动。

薛瑞勇作为青年华侨代表参加了欢迎中国海军第26批护航编队访问英国的活动,图为薛瑞勇与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在中国海军军舰前交流并合影。受访者供图

2017年的金秋,薛瑞勇作为青年华侨代表参加了欢迎中国海军第26批护航编队访问英国的活动。

当中国军舰停靠在英国伦敦金丝雀码头时,他和其他英国华侨华人代表们站在码头上欢迎来自祖国家乡的亲人,并在该码头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那时的他非常激动,也无比自豪,他手拿一面五星红旗,背靠着威武雄壮的军舰,留下了一张与军舰的合影。这张照片与薛瑞勇的文章《来自祖国的自豪与光荣》一起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上。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亚丁湾开始护航以来,不仅保护了中国船只的安全,也保护、救助了不计其数的外国人员与船只,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威武之师、和平之师承担的大国责任,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这份自豪、这份光荣,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有力呈现。薛瑞勇在文章中写道,“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天去迎接舰队时的激动心情:下了地铁,我一眼就看到军舰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浓浓的自豪感让我热泪盈眶。”他说,当时的他不仅是为见到国产新型军舰而感动,为祖国的强盛感到欢欣鼓舞,为在千里之外的与亲人欢聚而激动落泪,同时也感慨自己在英国这片土地上13年来的变化和发展。

薛瑞勇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生物科学家代表团一行访问福建。受访者供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在英国的薛瑞勇发现,与过去大多数从事餐饮行业不同,越来越多的华人踏入了收入较高的“蓝领”领域,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白领阶层也涌现了不少华人的面孔。英国的主流社会也不断更新着对中国的认识,以“高傲”著称的英国,对中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薛瑞勇说,这一切离不开都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国家,全球第一大的汽车产销国,高铁里程数占全球的总里程数70%……中国的这些发展变化形成了一股正能量,不仅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影响着海外千千万万的华侨华人。

“祖国的繁荣昌盛,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信。”薛瑞勇说,以前华侨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更多是依靠当地的社会环境,依靠个人的勤奋与努力,如今的他们多了一个十分强而有力的依靠——千里之外的祖国。

近几年来,薛瑞勇时常往返于中国和英国之间,积极促进中国与英国之间在多领域的交流合作。2016年,他作为英国华侨代表之一出席闽商大会;2017年,他作为英国闽籍唯一华侨代表,受邀到东北老工业区吉林省考察,意在加强中国老工业区同英国北方工业区的联系交流;同年,他邀请了多名中国北京著名国画家访问英国爱丁堡,希望促进中英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2017年,他还受邀带领青年会的专业人士们参加国务院侨办举行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会长联会,并与国内多家涉侨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2018年,他为中国北京政府代表团访英牵线搭桥;2019年,在他的推动下,北京市八一学校和爱丁堡大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除此之外,薛瑞勇的生意也开始“回流”,在家乡福建有自己的生意,在厦门有驻办公室代表处,这些生意都是基于他想把海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引进到中国的想法而发展起来的。在他看来,如今的中国是一块兴业的热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商业市场,家乡让他感受到一股蓬勃发展的力量,他很愿意投身其中。

2019年的4月,薛瑞勇又回到老家中国福建,此次回国他还带来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生物科学家代表团,代表团受到福州市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福州市政府工作人员的安排陪同下,参观考察了福州高新区和福州长乐滨海新城的数字科技园等。之后,代表团又拜访了北京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参观考察了侨梦苑和科技产业园。

薛瑞勇深信,未来北京、福建福州将与英国在教育、生物科技、数字产业、旅游文化、商贸合作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必定会更上一层楼。

自古以来,海外的中国人即是“侨”,也是“桥”,他们在海外生活求发展的过程中,总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了沟通两地的桥梁,促进祖国与住在国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驻英使领馆相关领导参加青年会社团活动。受访者供图

以前,薛瑞勇来往于中国和英国之间,更多的工作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如在英国举办中国文化展,让英国民众更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等等。现在薛瑞勇做的更多的是“请进来”,将英国的技术、资金、人才引进到中国,推动合作、实现共赢。对于薛瑞勇来说,这是他回报家乡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中英双方的欢迎,可谓“利国、利民、利己”。

……

世界在进步,人也在不断地学习上进,时间和空间更是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

如今,“千里之外”的英国已不再遥远,中国“一带一路”将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将人与人的关联变得更加密切,英国不仅是“一带一路”最重要参与国家之一,中英关系也正处在“黄金十年”,对于侨居在英国的薛瑞勇而言,他没有了以前刚来英国时的那种距离感——因为祖国时刻在他的心中,他在哪里都能感受到祖国的力量。

薛瑞勇说,无论身在何处地,他这颗中国赤子之心永恒不变,他会更加努力,通过再学习提升自己,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林小宇 兰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