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美国医疗系统为癌症病患提供很多心理辅导支持,但对于华人病患来说,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使主流的辅导模式对他们效果并不理想。纽约大学华裔学者蔡成鸿正在开启一项研究,希望根据华人文化特点,为华裔病患打造出适合他们的辅导模式。 蔡成鸿是纽约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助理教授,这项研究是他的实验室发起的。蔡成鸿说,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书时专业就是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背景对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为一个导师集中研究癌症病人,使蔡成鸿开始接触到这个人群。他发现,华人病患在癌症病患中是比较特殊的群体。 研究显示华人将癌症“污名化” 他说,病人被诊断出罹患癌症后,对患者本人、家庭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许多病人被医生告知罹癌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消极地沈浸在悲伤的情绪中,而且这种负面情绪在疗程结束后仍会持续存在。病人在这段身心艰熬时期,能够不刻意压抑将情绪宣泄出来,并寻求亲友的心灵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癌症防治倡导(如Susan G. Komen 的粉红丝带运动)有成效,研究显示在美国仍有极高比例的华人将癌症“污名化”。不同于西方人,华人恐造成他人负担或有失面子,常不愿意多谈其癌症病况,有些人甚至担心癌症会传染,很多病人也因为不愿给亲人带来更多负担而对自己的病症闭口不谈。 这些因素造成许多美国华人不愿参加互助小组,故要减轻癌症患者的情绪问题,可用的方案与资源非常有限。 蔡成鸿说,他的研究希望引导华人罹癌病者和已康复的人,能私下在家中回顾得知罹癌后的心路历程。多项研究显示,通过写下或谈论一段困难处境,能帮助个人用更客观的角度审视情况,也有助其统整紊乱的思绪、赋予这一段失落经历更正面的意义。 之前已经有研究证实,这类反思式练习可帮助减轻风湿性关节炎和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状,并改善他们的睡眠、感受和思考。蔡成鸿的研究将检验此反思练习是否也能同样帮助罹患癌症的华人。 通过分享罹癌经验造福病友 他说,研究对象将每周参加一次二十分钟的活动,共四周,在参与者看完设计用来改善情绪的特定提示词后,选择写下或录音记录他们对癌症的看法。在最后一周的反思练习中,参与者将以匿名的方式向另一位华人罹癌者写下或录下一封信,分享自己的抗癌经验并给予一些建议和鼓励。 蔡成鸿说,这些信将会是病患和康复幸存者心灵支持上非常有用的资源,并能协助研究人员发展出更适合华人社群的资源。此研究给予癌症病患和康复者一个能整理内心感受的珍贵机会,而毋须担心造成他人压力和负担,且透过分享罹癌经验,能够造福更多罹患相同症状的病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