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祖爱乡 追梦而行
——访匈牙利侨贤方良瑞
方良瑞,现任匈牙利福建华人华侨工商业联合会会长,近年来一直奔波于中国和匈牙利之间,为海内外的乡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海外宣传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每次见到已经年过60的方良瑞会长,他总是身着得体西装,走起路来昂首挺胸,说起话来从容不迫、微笑满面。这位已经旅居海外近30年的老侨胞,言谈之间依然满是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对祖国蓬勃发展的喜悦之情。同这样一位两国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交流,每一次聆听,都是一种学习…… 方良瑞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福建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受访者供图 为生活拼出一片天 1956年2月,方良瑞出生于福清县龙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与当时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他幼年的生活充满艰辛。学校毕业后,他曾担任林业部门的一名公职人员,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尽职尽责的在林场工作了十几年。 上世纪80年代左右,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越来越多的福清人离开家乡,走出国门,到远方打拼。身为福清人一员的方良瑞也不例外,在生活压力和内心憧憬的双重作用下,他毅然决然放弃林场的工作,下海经商。在骨子里勇往无畏的精神驱使下,在那之后的不久,“不安分”的他更是做出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以往安逸人生的选择——出国。 匈牙利,这个位于东西欧交汇点、素有“欧洲心脏”之称的国度,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中东欧地区华商最集中的国家之一。1988年到1992年,中国和匈牙利签署了互免签证协议,成为唯一对中国免签的欧洲国家,大批中国商人涌入匈牙利。而后,中国商人凭借一身闯劲得以在匈牙利成功立足,中国人在布达佩斯的市场声名远播,匈牙利也由此成为中东欧地区中国商品的集散中心。 1990年3月,方良瑞和朋友一行9人决定一起去匈牙利淘金。没想到了匈牙利才发现,匈牙利社会当时正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经济萧条、失业率激增,整个国家物资匮乏、供应短缺,想在匈牙利打工赚钱是不可能的。方良瑞的8个朋友便选择离开了看起来“毫无希望”的匈牙利,辗转去到了荷兰打工,但方良瑞说:“我是不会打工的。” 此时,心中还暗藏着宏伟抱负,不愿屈居人下的方良瑞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甚至还顶着为了出国借的十几万外债,他形容自己当时“就是拼了”,做出了一个对任何人来讲都是果决而又大胆的决定,留在了没有任何亲戚朋友、语言也不通的匈牙利。 刚开始的两三个月,他一个人住在布达佩斯的一个工人俱乐部里,每天只能带着梦想、带着借来的钱,徘徊流连在布达佩斯各大市场、各个摊贩之间。他说自己有恐慌、有不安,也流过不少的眼泪,但他没想过放弃,他总在默默观察其他的中国人在匈牙利如何讨生活,试图找寻属于自己的机会。细心的他发现,当时匈牙利的轻工业落后,市民们即使有钱也常会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处于“短缺经济”末期的匈牙利百姓,正盼望着中国商品的到来。于是他找到了在商贸市场里生意最好的几个北京人,从他们的手里进货,开始贩卖一些小饰品、短裤、背心、鞋帽等,当起了“卖货郎”。 “我在哪里都能卖东西。”方良瑞微笑着回忆说,和其他人的固定摊位不同,他是一个流动摊贩。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先去北京商贩那里进货,然后拉着一辆小车,放一块小桌板,披上一块干净的白床单,把货品一个个码好在床单上,接着就是奔波于布达佩斯的各个区,在公寓楼底下卖中国货。 当时布达佩斯总共有23个区,3条地铁贯穿,方良瑞每天都能跑遍各个区,经常到了晚上10点多才可以回到住的地方,整个白天只能就着水啃啃干面包充饥,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4年。不过方良瑞一点也不觉得这是“苦日子”,“我摆摊总比打工好吧,自由自在的,而且当时摆地摊一个月可以挣到七八千美金,很快我就把债还清了。”提及这些旧事,方良瑞显得有些兴奋,他说当时自己语言不通,但好在“计算器讲价,是世界通用的”,一双比比划划的手和一个简易的计算器,让他在匈牙利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许是毅力所致,许是好运加持,方良瑞顺利扎根在了匈牙利,1991年,为了留在匈牙利更好地发展,他注册了福建爱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1994年,方良瑞的生意越来越好,他结束了四处奔波卖货的生活,在第一批去匈牙利淘金的中国人的聚集地,位于唐人街的四虎市场里租了一间5平方大的店面—— 一个20英尺大的集装箱,做起了批发生意。上世纪90年代初,怀揣梦想登上东方快车奔向布达佩斯打拼的一代人大都曾在四虎市场的铁皮棚中留下过汗水与泪水,与千千万万来匈牙利“追梦”的华商一样,方良瑞的梦想也在这里腾飞。 “那时候生意好,赚得多亏得少。”方良瑞说,那时他从国内拉货,将国内的轻工业产品、鞋帽等产品通过集装箱运到匈牙利,一年能卖出去七八十个由40英尺集装箱装载的货物,“在最鼎盛的时期,每天早上4点就有商贩在店铺前排队,等着拿货,晚上一直到数不清数目时候才关门打烊。”周边国家如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奥地利、捷克等地的商人,也会开着大卡车来找他拿货,中国产品从他这里,从四虎市场出发,走进了中东欧乃至全欧洲的千家万户。 随着品牌意识地不断加强,为了增大竞争优势,方良瑞的经营理念从低价多销转变为了树立品牌。1997年,他将公司名称更改为“肯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开始专注于鞋贸生意,打造自己的品牌,他与福建晋江的鞋厂合作,自己开发、设计,再下单、出货。20多年的经商之路,方良瑞记忆犹新,他说自己之所以会这般努力,是因为“我们福清人都有股拼劲,宁可几年不回来,也要在外面闯出个人样。” 为海外乡亲尽一份力 公司业务走上正轨之后,担任匈牙利福建华人华侨工商业联合会会长的方良瑞把更多地精力放在了社会事务和服务乡亲上。 方良瑞介绍说,如今在匈牙利有近三万华侨华人,其中福建籍侨胞一万多,福清籍侨胞有3000多人。身在异国他乡的人,难免遇到一些自己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不论是生病、出车祸等意外情况,还是做生意资金周转不灵,只要方良瑞遇到了,他就不会置之不理。“生活过得好了,挣到钱了,能回馈身边亲朋乃至社会一点东西,就是辛苦也是快乐的。”介绍工作、提供医疗援助、协助大使馆为乡亲们办理签证……只要是他能办到的事,他都毫无二话。 有一次,几十个乡亲因为签证问题被匈牙利警察抓走,方良瑞得知后,立刻找来了自己熟悉匈牙利语的儿子,让他帮忙乡亲与警方沟通。“当时他们被关在地下室,没有吃、没有喝,天气也很冷,我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挨饿受冻吧。”方良瑞说,他不怕麻烦,就怕乡亲们受苦。 在方良瑞看来,做好社团工作特别有意义,要积极开展活动,让乡亲们的心团结在一起,帮助更多的乡亲,加深大家与祖国之间的情感,为祖国发声。“不论在哪里都会有华侨华人的声音,没有华侨华人的声音是不行的。”方良瑞表示,海外华侨华人代表的是中国形象,因此不论走到哪里,都要树立海外侨胞的良好形象,多说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真正用实际行动表达态度,让世界看到中国、听到中国、认识中国,这些都需要侨团发挥好作用,积极引导和带领广大华侨华人,特别是作为侨团领导人的会长,更必须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金钱。 提及社团工作,他正色道“有些人认为成立社团是为了赚钱,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为乡亲们做事只能想着付出,不能想着收入。只有团结起来,不计任何酬劳的去服务乡亲才是成立社团最本真的愿望。” 方良瑞走访四川省北川中学。受访者供图 为家乡父老作贡献 从2008年开始,每年国庆,方良瑞都受邀回中国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晚宴。2010年3月,由于贡献和影响力突出,他应邀出席了全国政协第十一届第三次会议,成为该次大会来自21个国家38位海外华侨华人列席代表之一。在得到这个“一次列席,终生难忘”的至高荣誉后,方良瑞更觉得作为列席的海外侨胞,自己肩负着广大华侨华人的殷切希望,要与国内同胞一起,承载着时代赋予的崭新使命。 方良瑞笑眯眯地说“这些年我和家乡联系很密切,都在努力为家乡、为侨胞做事”,但他并不愿细数着一件件他尽心尽力完成的事情,热心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的他只向记者提起了去年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方良瑞组织了在匈牙利的侨胞们为四川灾区捐款50万元人民币,2018年5月,方良瑞特地前往四川走访当初捐建的灾区学校。“啊呀,刚到学校门口就能看到那里有刻着我名字的石头,小朋友们跑出来给我带红领巾,我顿时就热泪盈眶,瞬间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 方良瑞说,旅居匈牙利近30年,他切身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对华侨华人在国外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影响。“以前华人进入外国人的店铺消费,可能会被赶出去,随着中国不断变强大,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及中国人已经刮目相看了,外国人对华人越发尊重。”他深深为自己是一个华侨而感到自豪。 每个人都想要成功,可是要成功必须付出努力、汗水,必须不怕失败,克服人生路上的种种困难,必须在经历挫折后,依然微笑以对,相信有一天,自己一定会获得成功,方良瑞做到了。 奋斗者,无问西东;追梦者,不负芳华,如今的方良瑞依然在路上。与所有的海外游子一样,他不是客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他希望更多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助力家乡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恋祖爱乡,追梦而行。方良瑞已然沿着这个方向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东南网记者 兰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