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4月的风,柔中带暖,吹绿了塞上江南。 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期间,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开宗明义:“这是一次跨省区的座谈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再到重庆,我是第六次主持召开此类会议。主题都是脱贫,但每次的重点和专题有所不同……”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宁夏干部群众中引发共鸣,引起热议。 对贫困有着“切肤之痛”的宁夏,怎能忘怀,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重要关口,都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如四月春风般的关怀,闽宁扶贫协作,便是这种持续关怀下茁壮成长的一个生动例子。 1997年,也是一个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带队来到宁夏考察,闽宁两省区负责同志共同商定,在永宁县一个叫玉泉营的地方,建设移民示范区。自此,相距3000公里的福建与宁夏,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河、风雨无阻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接力长跑”。 23年,从幼苗破土到根深叶茂,从闽宁镇到西海固再到宁夏全域,东西部扶贫协作制度历经多次完善、不断成熟,从资金援助、教育和医疗资源帮扶上升到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产业帮扶,靶向帮扶拔穷根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 一切世间美景,皆离不开根土滋养。巨变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深深牵挂,他先后三次到宁夏考察,2016年7月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对闽宁扶贫协作亲自谋划推动;是两省区坚定坚决的贯彻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干劲,是八闽大地与塞上江南干部群众心手相连的强大合力。 23年,两省区一年一度的联席会议从未间断,互派挂职干部不曾“断档”,一种感情持续升温、一种精神接续传承,世间难觅! 像水一样奔腾向前,像山一样岿然屹立,23年间的变与不变,印证了一个事实——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会有如此坚定的信念,集中如此磅礴的力量,跨越如此久长的时空,创造如此壮美的人间奇迹。 (二) 越是经历时间的洗涤、实践的检验,越能彰显决策的光芒。 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在玉泉营一片戈壁上破土动工。奠基当天,习近平专门发来贺信,坚定地说,“今日的干沙滩,明日要变成金沙滩”。 贺信,送来了喜悦,也坚定了决心,鼓舞了斗志。 从一根扁担挑全家、半夜老鼠钻被窝,到养牛种葡萄开小车、子女全部学业有成,数以千计的“谢兴昌”伴随着闽宁镇的蜕变改写了个人及家族命运;从大棚种植菌菇到构建起“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格局……斗转星移间,闽宁镇从8000多人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为6万多人的现代化小镇,移民人均收入增长20多倍。 2016年7月,在宁夏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到闽宁镇的喜人变化,“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他说,“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 彼时,宁夏大地上,闽宁模式催生出的闽宁示范村和生态移民村,已经遍地开花,“生长”在宁夏肌体的每一个角落。 脱贫攻坚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越需要精准聚焦、精准施策。 在宁夏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大战略、大布局、大举措,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进一步提高水平。 认识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 闽宁两省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脱贫攻坚,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成绩。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石泰峰,先后两次主持召开闽宁镇建设发展座谈会,多次调研、暗访闽宁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细捋细究,查明原因,探清病灶,寻求良策。 福建省委和政府以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宁夏贫困地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持续推进闽宁扶贫协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组织动员各方力量,用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全力推动。 2018年6月,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带队到宁夏考察,两省区召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22次联席会议,联合印发《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两省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在闽宁镇共同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推进闽宁镇发展事宜。 近3年来,两地从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到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协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协作黏性更强、宽度更阔,但聚焦的问题更细更实更精准,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 两省区创新推动的残疾人托养+康养+就业创业的“隆德模式”,集残疾人安居社区、康复基地和创业致富平台于一体,帮助1882名残疾人通过就业带动个人及家庭摆脱困境、重拾自尊自信,被国家脱贫攻坚督察组作为典型经验向中国残联推荐。 2017年以来,闽宁两省区累计投入1.33亿元,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型、特色产业主导型、扶贫车间就业型、集体经济壮大型、阵地建设加强型闽宁示范村110个,2万多贫困人口从中受益,“闽宁示范村”模式被列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在全国推广。 (三) “能够帮助因病致贫的老乡们脱贫致富,改善他们的生活,我感到很欣慰。”受邀参加过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的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文贤说,自己是福建人也是宁夏人。 8年前,这位专做“人造花出口”的老板,从泉州到深圳,辗转广西,寻找产业落脚地,“沿海人工成本已经高涨,对于我们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是很大冲击”。一路未果后,2011年,潘文贤通过闽宁协作项目招商来到宁夏,在考察了隆德市场后,他就此停下脚步,一个投资1亿元人民币、年出口2500万美元的人造花项目落户隆德闽宁扶贫产业园。此后,潘文贤依托隆德县工业园区总厂在各乡镇建立10多个分厂,带动了周围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以市场为纽带的产业扶贫,是闽宁协作的“初心”,也是自始至终的关键之举。 1997年,在第二次两省区联席工作会上,习近平代表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动员企业家到宁夏投资办厂”“开展经贸合作”等具体措施,并与在宁夏的11位闽商座谈,希望他们把福建的先进理念和好项目带到宁夏,动员更多的企业家到宁夏找市场。这些思路,为“闽宁模式”注入了市场因子,也使其从初期就明确走向全方位协作、互融式发展。 陈启德、柯允君、潘文贤……一批又一批的闽商接踵而来,一代接一代的闽商就此扎根落户。凭借着福建的“发展性资源”,闽商成功激活了宁夏的“基础性资源”,把扶贫车间建到了群众家门口,项目围绕村子落、产业围绕群众建,帮在点上、扶到根上。 2016年7月,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把握好供需关系,让市场说话,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把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课题,大胆探索新路。 闽宁两省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合作全过程,聚焦新型煤化工、现代纺织业、云服务等,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地将东西合作带入新层次。 去年以来,闽宁两省区通过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推介会,共引导112个闽籍企业落地宁夏贫困县区,带动脱贫8517人。截至目前,两省区共同建设产业园8个,引导82个企业入驻园区,实际投入25.48亿元。 从单向的“引进来”到“你来我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闽宁产业合作正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开启更多新模式,宁夏的产业自觉被深度唤醒。 2018年,吴忠市在福州、厦门、晋江设立3个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销售枸杞、亚麻籽油、葡萄酒、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中卫市在漳州设立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销售硒砂瓜4000多吨;固原市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设立外销窗口,年销售马铃薯近5万吨、淀粉1300吨。去年,宁夏龙头企业赴闽开拓市场,销售农副产品达6.25亿元。 福州仓山区宁夏六盘山特产馆里,20多家宁夏企业汇聚在此,200多种特色产品引来络绎不绝的福建客人。来自宁夏固原精挑细选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品质有保障、源头可追溯,深受福建人喜爱。这个特产馆是闽宁两地对接合作的消费扶贫协作项目,自今年开业以来,已实现400多万元的销售额,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重要窗口。 “融”,正在成为新时期闽宁产业协作的新特点。 (四) 今年1月27日,挂职期满的福建援宁干部陆菁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告别固原,离别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征程。红色六盘、胜利固原,播撒了汗水和希望,见证了成长和收获。从此,就是魂牵梦绕的家乡。”文字配图是雪压枝头的六盘山层林和白雪皑皑中鲜红醒目的红军长征纪念馆。 次日,陆菁和其他挂职干部一起离开宁夏。在银川河东机场,她再次发出“808个日日夜夜,坚定走好援宁的光荣之路、希望之路、圆梦之路,书写了奋斗的精彩和足迹,见证了青春的成长和收获”的临别之声。 心心念念、难舍难离的又何止陆菁一个! 曾挂职泾源县委副书记的汪成旺,最早将科学养牛的“星火”带到这片贫穷落后的土地上,在老乡们的记忆中,他常常嘴唇干裂,结着血痂,身上带个小本子,调研一路,遇上困难群众就帮扶一路,经常是干粮馍馍当饭吃。挂职期满回福建的那天,数百名乡亲乘着三轮蹦蹦车赶夜路而来,伫立在风中流着泪为他送行。他们拿出家里娶媳妇时才用的红被面,披在汪成旺身上,将他裹成了鲜艳的红粽子。 福建第七批援宁工作队领队陈永共,持续高原反应,挂职期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来时一头青丝,走时白发斑驳。 …… 23年,铁打的闽宁协作,流水的挂职干部;更迭的是人事面孔,不变的是援宁干部的责任和情怀。黄河岸边,闽江身侧,六盘脚下,燃情岁月千淘万漉,沉淀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为后人的美谈、精神的传承、前行的力量。 23年来,福建向宁夏派出挂职干部、农业和医疗技术人员、专家、教师、大学生志愿者超过2000人,宁夏也先后选送出14批231名基层干部到福建挂职。 去年1月,宁夏隆德县到福建挂职交流干部宋亚俊也发了一条包含离别不舍之情的朋友圈:“六盘山高,闽江水长。再见!” 短短数语,字字深情。 “来闽侯挂职这一年,我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学到了很多东西,触动颇多。”宋亚俊说。他克服“当客人、做过客”的思想,“偷师”了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干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回到家乡后,他积极对接福建的超市和企业园区,逐步把宁夏的特色农产品打入福建市场。 双向交流,贴近学习,深度互动,在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开放与封闭、传统与现代之间,不仅开行了直通车,搭起了连心桥,也是开放教育、市场熏陶和观念洗礼的“速成班”。 去年以来,福建和宁夏贯彻落实两省区《2018—2020年干部挂职和培训协议》,宁夏向福建省选派挂职干部19名,协调福建省投入106万元,在闽举办3期干部培训班,培训宁夏处级干部122名。 人才方面,宁夏向福建省选派专业技术人才201名,协调福建省组织在闽院士3名、高层次专家12名来宁开展“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其中5名专家与宁夏有关科研单位达成合作协议;两省区科技厅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联合实施作物育种、新型肥料开发、食用菌循环农业等科技项目。 教育方面,两省区教育厅签订新一轮教育协作协议,宁夏选派40名中小学校长到福建省相关学校挂职学习,选派近1000名教师到福建省参加培训,4所普通高等院校、10所高职院校、20所中职院校与福建省相关院校建立结对帮建关系,职业院校实现结对帮建全覆盖。 卫生方面,宁夏19家医疗卫生机构与福建相关医疗机构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选派131名医疗骨干赴闽学习培训,引进新技术、新业务44项。 文化方面,电影《闽宁镇》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在全国院线上映,福建人吃美了手抓肉,宁夏人也喝惯了工夫茶,“爱拼才会赢”与“不到长城非好汉”两种精神穿越时空交融辉映,激励接续奋斗,书写圆梦故事。 山海牵手,山水交融,“心心相印”,未来可期! (宁夏日报记者 魏邦荣 马晓芳 张文攀 李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