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8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薛东 赵锦飞 谢艳荔 通讯员 吴启荣/文 钟兆全 摄)春日,闽北顺昌春烟带雨,草木蔓发。 岚下乡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林地21.7万亩。在这个偏远山乡,钱墩村却有处374亩的国有林子名声在外,这个林子怎么看都有点特别:不是闽北随处可见的纯杉木林,23年树龄的杉木林与8年树龄的闽楠俯仰生姿,地上刚满两年的杜鹃花含苞待放,三个层次一目了然,林地疏朗通透,可观可赏。 “这片林子每亩杉木32株,闽楠80株,杜鹃苗200株,将培育杉木与闽楠永久性高价值人工样板林。”岚下国有林场场长李贵喜说。从单层林到复层异龄林,从单一林到针阔混交林,钱墩村示范片正是顺昌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顺昌。”作为全国唯一的杉木之乡,近日记者来到顺昌,探访林业发展三破难题的高质量发展好故事。 破解“有林无材”的难题 ——质量优先,以集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 顺昌林地面积249万多亩,人工杉木林100万亩,集体或个人所有林地190万亩,占比近八成。在两成多的国有林场中,“老大”当属顺昌县国有林场,面积为39.6万亩。 因林而兴,顺昌杉木林亩均蓄积量达16至1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在上世纪建设时期,顺昌作为全国杉木核心产区。“当时,年采伐量达60万立方米,还出现特有的建西林区森林铁路,木头源源不断通过火车送到了全国各地。”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对此记忆犹新。 很快,这种竭泽而渔的用材方式难以为继。“大批林木砍光,森林质量一落千丈,有林无材,大径材杉木基本没有,林地生产力迅速下降。”赵刚源说,曾经风光无限的林场竟然举步维艰,一年零一个月发不出工资。痛定思痛,这条“大砍大造”的老路注定走不远。 顺昌的“痛”也是全国许多林业县的痛点。据统计,我国木材年缺口达2.5亿立方米,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优质木材供给能力不足。从2003年开始,顺昌率先探索一条林业发展新路子。 “质量,成为新路子的关键词,不能只盯着数量。”赵刚源说,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只算眼前账,因阔叶树长得慢,为了追求最大产量,因此栽种清一色杉木,单一、单层林遍地开花;而且,26年一次主伐,不管什么树种全部砍光,等到开春时再来个炼山造林。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只有小口径木材、一般用材,而且生态环境不复当年,2010年的大洪水敲响了警钟。 良法,已经刻不容缓。从经营模式上改变,顺昌开始采用“采伐时保留阔叶树+不炼山耙带整地造地”等模式,变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将一次性主伐变为择伐。如此,以“树种珍贵化、木材大径化、结构复层异龄化”的近自然经营模式,作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必由之路。 岚下国有林场钱墩工区林子就是循着这条路。这片1996年营造的纯杉木林原来每亩218株,经过三次间伐,砍小留大、砍弯留直,保留32株,平均胸径26.1厘米,亩蓄积量为13.12立方米。“这片林子每年每亩生产量1.24立方米,超过杉木速生丰产林25%。”岚下国有林场场长李贵喜说,2014年林下套种了阔叶树闽楠,2017年套种杜鹃,形成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李贵喜仔细算了一笔账,与原来纯杉木林的经营方式相比,至2047年,按传统方式,一轮每亩总收入4.1万元,但按新模式,这一数字猛增到16.7万元,是原来的4倍。“林农纯杉木林一般保留八九十棵一亩,新林虽然出材量绝对数少了,但出材量高出25%,价格不同,而且套种像楠木、红豆杉这样的阔叶树,年限越长价值倍增,杜鹃等林下经济三五年就可见效益,实现以短养长。”李贵喜说,“更重要的是生态效益,最大程度恢复森林原生态,这是一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的长远账。” 在路墩工区示范片,混交比例为4闽楠4杉木2无患子,阔叶树比例达六成。10多年来,林场以集约经营模式慢慢改造现有林,混交林面积12.5万亩,阔叶树比例为两到四成。2011年,这一做法在南平市推广,次年在全省推广。当然,新模式下每亩造林成本多了两三百元,资金流大、周期长,如何将这场森林质量提升战役进行到底,对全县近八 成的集体或个体林农来说,投入是挥之不去的现实问题,这是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破解“林农积极性不高”难题 ——金融活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铺开改革 其实,林农们想法很简单,尽可能压缩造林成本,混交林模式意味着更多的投入,而且一个轮期经营权26年,培育阔叶林周期长,远水解不了近渴,大家参与改革的意愿并不高。 将林农拉到“朋友圈”,必须形成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顺昌成为我省7个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县之一,为林农与国有林场合作经营铺路垫石。“将林农所有的商品林购买后交由我们国有林场来运营,才能彻底推开这项改革,单靠林场自有资金根本不行。”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说。 2017年,老赵的心结终于解了。当年,南平成功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这是全国首个国家储备林PPP项目,总投资215.3亿元,顺昌获批贷款11.4亿元。“这一迄今为止最优惠的林业金融产品贷款期限25年,破解了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融资贵、融资难、融资短的难题,这样‘赎买+改培’的工作就顺理成章。” 近来,岚下乡新源村林业大户黄金旺心气很高,他手里一处600亩纯杉木林出手了,林子营造于1996年,2022年到期,蓄积量1万多立方米,以每立方米972元的价格,将林子整体盘给了国有林场。“虽然市场价每立方1200多元,采伐、运输成本就要扣除200元,会有一些差价,但可以一次性回笼资金,无须每年去申请采伐指标,省去了资金和时间成本,这些资金将用于抚育中幼林,投资于未来。”黄金旺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对李贵喜来说,他接下这片林地,林场将按照钱墩工区的新模式改培,好戏在后头。 为了更好撮合黄金旺这样的林农与国有林场牵手,顺昌组织两个评估班组,按幼龄林、中龄林和近、成、过熟林及地类,明确各树种购买指导价,根据市场一年一调整。然而,林改中最棘手的问题是,林场新模式重在长线,一个轮伐期经营权26年,前后轮林农不同,如何让改革一碗水端平,顺昌创造性提出了“预期均山”的理念,将本轮到期的商品林地,采取预期的方式预先分配给村民小组或村民。这样,林场就可与手握“期货”的林农合作经营,保证改革延续性。 如此,双方互利共赢,林农不砍树也致富,林场整合碎片化资源,集约经营带来了高效益。目前,顺昌已购买商品林3.2万亩,集约人工林栽培1.3万亩,现有林改培2.5万亩,成为国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县。 破解“守着金饭碗受穷”难题 ——生态银行,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增值路径 林子管好了,如何运营这些资源,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并不好走。过去仅仅依靠卖木头,效益不高,顺昌因此“守着金饭碗没有饭吃”,贫困县的帽子重如千钧。 南平市政协副主席、顺昌县委书记江建华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顺昌坐拥绿色金库,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从卖原木到卖高附加值加工品、卖生态,这才是林业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去年,为了让这些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生态银行应运而生。江建华说,管理林改后碎片化的林业资源,生态银行除了购买方式外,还推出租赁、托管、入股、质押等形式,搭建林农与林场全方面合作的新平台。“从过去单纯购买升级到5种模式,生态银行是顺昌深化林改的主抓手,前端整合零散化、碎片化林木资源,后端由林场专业运营企业对这些资源进行造林抚育、集约经营、综合开发,形成优质高效的资源包。在这过程中,最大程度让利于民,这是林改最终目的所在。” 双溪街道水南村贫困户夏六华就是一名受益者。丈夫残疾,女儿远嫁,家里无劳动力,将林子卖给林场,她很担忧,毕竟一锤子的买卖,如果卖亏了、卖早了该咋办。生态银行为她量身定制一套方案,9亩杉木地以托管形式交由生态银行打理,今后20年内,每月都可领到310元预期收益。托管期满后,根据林木价值,还能再拿到除预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纯收入。“不用担心卖亏了,收益还更多。”夏六华说。 此后,夏六华的林子经国有林场之手,森林连片经营变成现实。如此,个人或集体林子占六成,国有林子四成,顺昌得以推出1.5万亩的西坑森林康养项目。“这里将成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六大样板,实现多元化增值。” 生态效益带来经济红利。从事林业30多年,赵刚源发现路变得越来越宽。林场24.8万亩林地和1.5万亩毛竹林被纳入FSC森林可持续认证范围,一举敲开木材加工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大门。这几年来,林场提供认证材21万立方米以上,让升升木业等企业有了“准入证”。 在江建华看来,顺昌将杉木林、油茶、毛竹、林下中药、花卉苗木、森林康养等六大基地统筹考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林农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依托集约高效的国家储备林,由生态银行运营,兼顾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探索一条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江建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