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吕洋 通讯员 杜宇飞 )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我市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厦门农商银行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重点在小微、“三农”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打造“接地气”银行。 党建引领 “双百工程”见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长期以来,厦门农商银行以党建为“火车头”,增强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在“党建+”模式的指引下,锻造出一支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农信“铁军”。 其中,2013年,该行率先推出了“双百工程”。通过选派优秀支行行长和经验丰富的员工赴厦门各区(街道)、村(社区)和企业挂职或担任金融助理,他们不仅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升基层干部金融素养、提供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为基层一线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也肩负了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宣传员”、金融方案“策划者”等身份,是落实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金融桥梁。截至2018年12月末,该行党委已选派258名干部员工赴261个村居、47个企事业单位挂职,覆盖全辖6个行政区、18个镇街。 2018年,根据厦门市委组织部相关文件精神,该行“双百工程”金融助理纳入村(居)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推出“百名金融助理察百村”,由该行金融助理以第三方的身份全程观察和监督村居换届选举,这是该行进一步落实“双百工程”的有效举措。 下一步,该行还将进一步丰富“双百工程”的实施内容,完善“小区金融助理”工作。届时,更多厦门农商银行的党员们将参与进社区建设与管理,“让组织找得到党员,让党员找得到组织,让群众看得到党员”。 回归本源 优先保障资金供给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行业的立业之本。厦门农商银行围绕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聚焦普惠的要求,主动把信贷服务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优增量、盘活存量,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控制大额贷款、异地贷款、关联贷款,找准服务民营、涉农经济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深入挖掘信贷业务新的增长点,奋力抢占业务制高点。 该行提出,新增信贷资金要优先用于“三农”、小微企业、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确保涉农、小微及民营企业贷款稳定增长,贷款增速和占各项贷款比例符合监管要求。 2018年,该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券,债券发行规模30亿元,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大小微贷款的信贷投放精神,用足用好小微企业金融债资金,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满足小微企业灵活使用资金及降低资金成本的需求。 2018年,该行再次在由厦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厦门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原中国银监会厦门监管局联合开展的评选中,获得“厦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优秀机构”荣誉称号。 金融创新 产品服务更加多元 着眼于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症结,厦门农商银行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和定位,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多元化的要求。 为解决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问题,厦门农商银行联合市知识产权局、市财政局及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评估机构等,共同推出了知识产权贷款系列产品。去年9月,全市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保贷在该行成功落地,实现了以“政府银行保险评估公司”组成风险共担的融资新模式。截至2018年12月末,该行发放知保贷3笔共600万元,知担贷2笔共1400万元。 该行运用数据分析及互联网技术进行评分评级和预授信,开发了手续简便、快速获批、自助循环的无纸化、免担保“农e贷”产品,通过整村白名单方式批量为村居民发放线上贷款,大大便利了村居民的金融生活。为盘活“三农”资产的抵质押方式、拓展抵质押物范围,该行于2018年4月推出了“富民贷”产品,一定程度上激活农村资产,拓宽“三农”客户贷款渠道,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首笔“富民贷”以农户安置房作为资产,增加第三方提供有效担保,解决了原自建房、安置房、股权等非标准抵押物融资难的问题。 此外,该行还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共同联合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2018“创客中国”大赛(厦门赛区)暨第四届“白鹭之星”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扶持有潜力的初创型企业,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并获评“2018年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优秀组织奖”。 文化先行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不能丢了文化之魂。近年来,厦门农商银行依托“双百工程”及精准建档基础工作,继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优化信用环境,助力打造讲信用、重诚信的乡村文化氛围。 2018年,该行依托省联社信用单位评定及年审的系统,借助科技更好地实施信用单位建设工作,依托客户信息采集系统,在完善村(居)人口基数信息等基础上进行精准建档,提高贷款覆盖面,提升信用户占比,评定出更多的信用单位,对信用户推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三优”服务。目前该行在全市评定的各级信用单位达110家(其中信用镇2个、信用街道4个、信用村48个、信用社区55个、信用农场1个)。 同时,该行推动农信文化走村入户,丰富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自2016年起,该行与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合作,开启“金融+文艺”宣传模式,每年推出逾百场惠民演出,以健康向上的曲艺文化传播正确的金融知识,培育文明乡风。双方合作编排的具有金融特色的高甲新戏,创新“送金融知识下乡”新模式,将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金融知识及特色金融服务通过戏剧的形式,传达给基层村居群众,提升基层村居群众的信用意识、金融安全意识。去年,针对我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活动的需要,双方结合网点一线经验编排了小戏《套路》在全市各社区村居巡回演出,深受群众好评。 2018年由该行总冠名的厦门市村居篮球赛,是我市最大规模、竞技水平最高的民间篮球赛事。借助这一个有浓厚群众基础的平台,通过“金融+体育”的活动,以更亲民、更生动的方式普及金融知识、践行普惠金融,以更专业、更多维度的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用户需求,创新业务模式,为乡村振兴、小微企业发展及城乡居民的美好生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 数据 去年,该行实现小微“两增”及涉农贷款投放持续高质量增长—— 截至2018年12月末,该行单户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贷款余额188.75亿元,比年初增长35.9%; 小微企业户数12547户,比年初增加2857户; 涉农贷款余额84.78亿元,比年初增长16.66亿元; 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普惠型农户经营性贷款及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44亿元,比年初增长29.81%。 >>展望2019 坚定服务“三农” 支持民企发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红色农信诞生90周年。厦门农商银行将坚定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深耕本土、重心下移,以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实体经济、支持民企发展为主线,持续当好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主力军。 其中,该行将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把信贷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优先安排信贷规模,持续加大涉农、小微及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确保涉农、小微及民营企业贷款稳定增长。同时,大力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落实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和监督制度,推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机制,进一步提升贷款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提升精细化定价能力,灵活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专项金融债等工具,尽可能为“三农”和小微企业减费让利。 此外,该行还将顺应互联网金融“跨界化、移动化、场景化”趋势,加快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优化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自助化、自动化的全新服务体验。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分析农户、涉农企业、小微企业等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打造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拳头产品,打造一批支持民企发展的灵活产品,打造一批助力创业致富的普惠产品,打造一批零售客户需要的便捷产品,有效满足“三农”、小微及实体经济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