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1月28日电 据澳洲网报道,近日,在澳洲国内,一份报告显示,因为收养法律的不健全,导致2017年澳洲只有317名儿童被收养。这一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据了解,截至2018年,已经有超过10万名中国孤儿被美国家庭收养。实际上,尽管收养制度相对复杂,澳大利亚家庭也热衷于到中国收养孤儿。 在澳大利亚国内收养制度尚存争议的背景下,澳大利亚人赴中国领养孩子渐成趋势。 据澳广网报道,在2008年的中国传统新年游行队伍中,就有着这样一群特殊的家庭队伍:孩子是中国出生的亚裔面孔,而父母则是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白人。对于刘康怡(Liu Kang Yi, 音译)和她的家人来说,参加新年游行是一件巨大的惊喜。11个月前,格兰特·西蒙斯(Grant Simmons)和安托瓦尼特·李(Antoinette Lee)在中国中部将康怡领养。妈妈安托瓦尼特表示,2008年已是他们这个家庭第五次参加新年游行活动,他们与中国社团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对于在澳大利亚出生的父母来说,有海外出生孩子的家庭所面临的挑战必须包括:他们的孩子与许多其他孩子看起来不同,而且他们之间在文化和语言知识方面存在差距——因此,他们希望与处境相似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安托瓦尼特说:“与我们的集体收养家庭团聚是我们社交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也有从中国领养孩子的朋友,所以我们会经常聚在一起。由于一些孩子来自同一间孤儿院,这些孩子之间几乎有着一种姐妹般的纽带,他们被当作‘同一批人’或团体收养,所以我们尽量保持着这种纽带。” 孩子来自中国的家庭(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组织主席威尔逊(Lisa Wilson)表示,在澳大利亚全国,有超过450个家庭和他们有着相似的情况。这一组织的成立旨在支持那些已经收养或准备收养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或香港地区孩子的家庭。据介绍,收养的整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冗长、复杂的过程。除了给予收养援助,该组织还协助组织了中国新年游行活动,同时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夏令营。 威尔逊介绍称,这些集体聚会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社交机会。她表示,自己5岁的女儿艾米丽(Emily)几乎认识每个州有着类似情况的孩子。“这种联系对她的自我意像的建立和发展非常重要,对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我们从被收养的越南儿童的父母那里学到了很多,他们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自己的出生国文化。现在他们告诉我们,这种联系是多么重要。你不仅要收养孩子,还要接受这种文化。”威尔逊表示,在家里时,自己的汉语普通话水平很糟糕,但足够购物和四处走动时使用。“我的女儿星期日会去上中文学校,在我们回她在长江沿岸的老家时,她已经成为了我们谈话中的重要‘中间人’。” 威尔逊解释道,她和丈夫之所以选择到中国收养孩子,是看到了中国文化在澳大利亚社区内的能量,再加上澳大利亚到中国的飞行时间只有大约10小时,这使得维系文化联系更加容易。 而在康怡的澳大利亚家庭里,她的妈妈安托瓦尼特则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她还是一名中国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得益于这样的优势,康怡和妈妈可以一起读、说和消化尽可能多的中国文化及语言,试图保持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尽管悉尼中国社区的大部分人讲得是广东话,我们会在家说普通话,大多数讲广东话的人也都能明白普通话。” 对于让孩子参加中国新年游行活动的意义,威尔逊表示:“这是帮艾米丽树立一种自豪感,让她知道自己是一个华裔澳大利亚人。由于她是在盎格鲁—萨克逊家庭长大的孩子,我们希望她能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感到满意,并对身为中国人的意义感到自豪。” 在澳大利亚,像威尔逊和安托瓦尼特一样注重中国领养孩子文化认同的父母还有很多。中国孤儿的收养大国——美国更是不例外,其实,大部分的美国领养家庭都不会隐瞒孩子的身世。他们在小孩能听懂话的时候,就会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世。甚至也会像威尔逊和安托瓦尼特热一样主动给小孩灌输一些中国的文化,给他们穿中国的传统服饰,使用筷子,一起过中国节日,来帮助自己小孩加深与原生文化的联结。 这些暖心的故事,全都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爱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有爱,没有血缘关系、外貌迥异都不是问题,这样的孩子依然能够茁壮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韩申易/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