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军在粘鼓叶(10月19日摄)。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是闻名中国的腰鼓之乡,这里的人爱打腰鼓,也会打腰鼓,然而会做腰鼓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安塞区冯家营的王永军,作为陕北地区为数不多的手工安塞腰鼓制作人之一,30年来一直坚持用最古老的技艺制作腰鼓。
制作一个手工安塞腰鼓需要用到10多个鼓叶、70余枚炮钉、两块牛皮、两枚鼓环。鼓身的制作需要经过方木、割缝、定型、蒙皮、钉钉等十三道工序,还要加上牛皮制作的多道工序,精细的制作保证腰鼓音质清脆,结实耐用。
近年来,随着安塞腰鼓不断为外人所知,王永军的腰鼓销量也好了起来,他每年制作销售腰鼓2000多个。虽然销量增长了,但王永军没有放弃手工制作的传统,对自己的制鼓标准要求更高,还让儿子也学起了腰鼓制作,希望传统文化能在这里代代传承。
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王永军在进行安塞腰鼓定型(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制鼓之余王永军会吹吹唢呐,除了制作安塞腰鼓,王永军也是当地著名的陕北唢呐艺人(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王永军(右)在指导儿子王涛给安塞腰鼓蒙皮(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王永军在敲击自己制作的安塞腰鼓(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王永军在检查安塞腰鼓半成品(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王永军在打磨鼓叶(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王永军在给安塞腰鼓钉炮钉(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潇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