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处理 格局初步形成
垃圾分类,对普通居民来说,是将不同垃圾分类装置,但其实,垃圾分类是有前、中、后端和“四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投放环节,重在引导,采取正面激励的方式,启发居民自觉垃圾分类。”厦门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人员表示,投放是垃圾分类的第一环,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很重要。
之后就是收集,这里精细是最重要的指标。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厦门共安装回收箱400多套、分发垃圾分类袋1.5亿个、垃圾分类桶30万个。“通过桶边督导、物业企业参与、第三方考评、暗访督促和随机抽查等,提升分类收集的准确率。”厦门市垃圾分类管理中心人员说,目前,厦门每天可分类出来厨余垃圾700余吨,厨余垃圾有机质含量从2017年底的约50%提高到目前的约60%。
而在运输环节,改变以往多次转运的繁琐,厦门不断试点推进直运。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厦门已建成厨余垃圾直运线路63条、收集点1600余个,基本满足岛内厨余垃圾直运需求。在厨余垃圾实现“公交化”运输的同时,推动思明、湖里两区其它垃圾直运试点,有害垃圾实现定时定点收运,大件垃圾实现电话预约收运。
最后就是补齐垃圾处理这块短板。目前,厦门已建成的工业废物处置中心1座,年处理能力4.65万吨;共有位于思明、海沧和湖里的3座大件垃圾处理厂,推行大件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建设,随着西部二期试点火和瑞科际餐厨垃圾处理厂的扩建,有害垃圾定时上门收运、大件垃圾预约上门收运、各类垃圾分类处理的格局初步形成。
背街小巷 从难点变亮点
长期以来,背街小巷都是城市卫生的难点、盲点,是很多城市保洁的短板所在,但在厦门,一系列创新机制,让背街小巷从难点变为亮点。
据了解,由思明区、湖里区各申报100条背街小巷,纳入市环卫处考评系统数据库,作为考评对象。今年2月,岛内重点区域背街小巷专项考评对象从200条扩大到400条,已基本覆盖思明区、湖里区的所有背街小巷。
背街小巷的保洁,重在一个“细”字,为此,通过对地面垃圾过磅称重、以克论净,实现了卫生保洁量化管理。
数据最有说服力,自考评工作开展至今,被测评街巷成绩提升明显。去年7月,74条被测评街巷综合得分高于90分,42条低于80分,200条被测评街巷综合得分平均分为86.2分;今年7月,193条街巷综合得分在90分及以上,其中41条街巷满分,200条被测评街巷综合得分平均分为97.6分。
同时,各街巷垃圾清扫总量和单位面积清扫量也大幅下降。去年7月份,被测评街巷平均垃圾总重量453.3克/条,单位面积清扫均值0.15克/平方米;到今年7月,被测评街巷平均垃圾总重量16.3克/条,同比下降约96%,单位面积清扫均值0.0029克/平方米,同比下降约98%。
如今,通过对背街小巷卫生保洁的考评实践,总结梳理考评模式,厦门已初步形成《厦门市岛内重点区域背街小巷卫生保洁专项考评办法(试行)》,为组织全厦门背街小巷考评,全面提升厦门卫生保洁整体水平打下机制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