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福州12个生态公园集中开园,这些公园的生态美不仅体现在绿意盎然、百花齐放的颜值,更体现在建设过程中运用生态理念造就的内涵——发挥生态修复功能、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因地制宜各具特色……这批被誉为“十二朵金花”的公园,正在形成生态示范效应 东南网4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发挥生态修复功能 三月榕城,春暖花开,刚建成一个多月的晋安区鹤林生态公园里,每天都迎来一批又一批前来散步、健身的市民。“这个公园位置好,旁边就是东二环泰禾广场、晋安区市民服务中心,办事、逛街之后来走一走,特别舒服。”已被鹤林生态公园“圈粉”的市民潘帮森说。 谁能想到,这座占地面积250多亩、堪称市中心“绿肺”的崭新公园,之前竟是一座堆满渣土的垃圾山! 是让这块黄金宝地继续闲置,还是运走渣土、垃圾再建设成繁华的CBD?福州选择一条既能修复生态又能造福于民的新路——将垃圾山改建成公园。 鹤林生态公园建设方项目负责人说,面对这座由建筑废料、渣土、垃圾围成的山包,充分运用了植被恢复、人工造林等生态修复手段。此外,在建设中还注重保护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既减少工程成本,又让山、水、林、城有机相融。 在废弃地、垃圾堆建公园,把环境短板变成生态优势,这种理念在“十二朵金花”建设过程中都得到运用。 在马尾,由于历史原因,位于天马山中部的垃圾转运站将优美的天马山割裂开来。天马山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结合环境整治和生态工程技术进行了全面修复,将垃圾转运站和渣石堆放场搬迁整治。同时,在原有75种绿树基础上,还增加30种绿化品种,创造集观山、观江、观城于一体的特色景观生态带; 在鼓楼,福山郊野公园建设中也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对场地内原有的渣土堆场、垃圾山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同时又保护和利用场地范围内的自然地形和植被条件,在城市中心创造出可贵的山林乡野风貌…… 引入海绵城市理念 漫步鹤林生态公园,沿着步道铺设的植草沟、随处可见的下凹式绿地,令人眼前一亮。“这是公园建设过程中采用的透水措施,能迅速消纳降雨。如遇大雨,公园里的湖体、河道将发挥调蓄作用,避免积水。”晋安区园林局副局长蔡颖说,整座公园就像一大块海绵,将雨水吸纳、净化在公园里。 在规划设计之初,鹤林生态公园就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广泛运用透水措施,新建湖体、河道收集雨水,还采用透水铺装,设置滞留塘、净化塘等设施。当大雨来临时,河道主动纳洪,减少市政管网的排涝压力;当天气晴朗时,园内流淌的是储存下来的涓涓细流……用好这块大海绵,鹤林生态公园能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依托山体兴建的福山郊野公园,同样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由于福山郊野公园坡度大,在暴雨季节易形成路面急流,影响游览和设施安全,所以充分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实施了地形修整。”鼓楼区步道办副主任杨臻说。 仓山区高盖山生态公园虽是在原有公园基础上提升改造,也积极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山体中原有的低洼凹陷地形,改造成一个个小型景观池,并沿休闲步道两侧修建雨水边沟,将收集的雨水排入原有的放生池。如果放生池满了,溢出的水将被引流到桃花溪。 福州市园林局负责人说,海绵城市理念被运用在各个生态公园的建设中,12座生态公园的道路铺装透水率达95%以上,同时还利用现有湖体、雨水花园、植草沟、下凹式绿地、建筑屋顶绿化等大小海绵体,对雨水最大程度吸收利用。 形成各美其美格局 “十二朵金花”齐刷刷亮相,是福州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群众期待的积极呼应——面对城区公园数量少、面积小、绿化弱等群众反映问题,去年5月,福州启动12个县(市)区生态公园建设,每个县(市)区各有一座。 虽然12座生态公园统筹推进,但建设过程中并没千篇一律,而是依托原有资源,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打造四季花海、文化、体育等不同的主题亮点,形成各美其美的生态格局—— 临水而建的台江区光明港生态公园,以体育健身为特色。根据不同年龄段需求,新增许多体育设施,还配套了综合体育场、网球馆等运动场馆。 高盖山生态公园的“花海”主题十分鲜明,尤其是玉兰香径,利用原有的白玉兰林,补植二乔玉兰、紫玉兰等多个品种的玉兰树种,打造出以成片玉兰花为主题的花海景点; 罗源县凤梅生态公园里,绘制出以“畲风海韵、大美罗川”为主题的巨幅畲族风情彩绘墙,让市民在欣赏美景时,也能领略丰富多彩的畲族历史文化; …… “12座生态公园总面积超500公顷,并配建总长51.36公里的休闲步道,既体现共同的生态主题,又各具特色、各自出彩,为市民送去丰富多样的生态福利。”福州市园林局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