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美国频道> 华人精英 > 正文
漂洋过海不忘根本 华侨华人禀家风传承中华文化
usa.fjsen.com 2018-01-27 11:40:52  付强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兰楚文

资料图,著名华人刑事鉴识学专家李昌钰参加综艺节目《谢谢了,我的家》录制,谈家风、家训。图为李昌钰在录制现场朗读自己写给孙子的信。 中新社发 钟欣 摄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电 (记者 付强)“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日前在北京举行,通过丰富资料展示海内外华人家风故事;季播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亮相荧幕,讲述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近期,家风话题引发国内公众讨论,也受到华侨华人广泛关注。

“对于我们海外华人来说,家风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优良传统,更是对中华文化精髓的坚守”。回京探亲的美籍华人赵勇慕名观看了家风展,一幅由孩子创作的“我家根脉图”令他触动颇多。“家母在世时常教导‘睦亲齐家,兄友弟恭’。弟兄四个虽身处三国、不常见面,家风熏陶让这个大家庭始终团结友爱。”

久居德国的中文教师何晓兰,最近刚刚通过网络收看了《谢谢了,我的家》。听陈嘉庚之孙陈君宝、“华人神探”李昌钰讲述家风家训,何晓兰说,“从他们的家风故事里,看到了自己和身边华人家庭的影子。”

农历春节临近,何晓兰准备把节目当作辞旧迎新的礼物推荐给孩子。“家风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华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藉家风增进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我认为这种形式很好。”她通过微信告诉记者。

家风一词最早可追溯至西晋年间,文学家潘岳所作的《家风诗》。千百年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风兴盛于中华大地,并经由华侨华人传之四海。“良田千顷,不如良言一句”,海外侨胞虽远离祖(籍)国,对于家风的沿袭并未中断。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国与家的统一在华侨家风中有鲜明体现。”英国东北地区华侨联谊会会长曾宪初在电话中表示。在其家族的32字家风家训中,“爱国爱乡”居于首位。

曾宪初认为,百十年前,华侨华人背井离乡只为谋生,重回故土绝非易事,因此只能把对故乡、对祖(籍)国的思念融入家风里。如今,侨界新生代走上舞台,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舍弃“爱国爱乡”传统,只是更换了表现形式,将情怀转化为更加有形的具体行动,如努力推动住在国与祖(籍)国的合作交流等。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含对传统的继承意义,如“世守家风”“克绍家风”等。华人身处异域文化环境,家风被赋予更多内涵:除了家族道德品质的世代积累,更多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急公好义、助人为乐,父亲的言传身教一刻不曾淡忘。”捷克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宗伟勇在微信写道。听闻当地侨胞或中国游客身处困境,宗伟勇总是及时伸出援手,他的“热心肠”在布拉格侨界广为人知。

在宗伟勇看来,尽管有越来越多新生代华人成长于海外,但只要华人家庭的家风教育不“断档”,中华文化的精粹就能延续,并帮助华人子女更好成长。

2016年11月,美国尼山国际集团曾在洛杉矶举办“感恩我的家风”读书会,各界近百人参与,就海外华人家庭的家风传承等展开探讨。集团总裁、华人作家乌兰一直致力于家风文化的推广。

“故乡虽远,家风犹存。良好的家风,不仅代表家庭的德行,更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每个身在海外的华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言人,一言一行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乌兰通过微信告诉记者。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李斧认为,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载体之一,对世界文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十年来,他坚持撰写家史文章并汇编成书,希望为传承华人家风文化尽微薄之力。(完)

相关阅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