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电 鼓浪屿,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弹丸小岛,曾引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华侨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繁荣的“国际社区”应运而生。 30多年前,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启了科学保护鼓浪屿的新篇章。 而今,业已戴上“世界文化遗产”桂冠的鼓浪屿,正如宝石一般映射时代进步的流光溢彩,散发愈加夺目的文化之光。 聆听着鼓浪屿之波,我们寻获的不仅是一段段动人往事,还有传承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的启示录。 耀世荣光 饮水思源 100多年前,当英国传教士马约翰踏上鼓浪屿时,海浪穿过岩石洞口,发出阵阵击鼓一般的涛声。他写道:“山谷、平原、沙滩和高高的悬崖,还有海角,明媚的景致使这座小岛成为中国沿海最美的岛屿之一。” 在中国近代史上,这座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的小岛曾是一座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19世纪中期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后,本国居民、归国华侨、其他国居民汇聚于此,岛上先后建起千栋风格各异的建筑,艺术、文学、教育繁盛一时。 然而,上世纪80年代,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这里时,鼓浪屿的状况令人担忧。 “岛上有的渔民还在砍伐林木烧火做饭,很多老别墅年久失修,一片荒凉……”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副主任章维新回忆当时的景象说。 1985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附件《鼓浪屿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旅游开发利用》中指出:“考虑到我国城市和风景区的建设中,能够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者为数并不多,因此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国之瑰宝。这座小岛,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领导编制首部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在经济特区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海上花园”风貌,通过自然环境(特别是海景)的保护、风貌建筑的修复、特色文化精粹的弘扬并与时俱进、公众服务设施的建设,打造城景交融、自然人文有机统一的独特“鼓浪屿品牌”。 鼓浪屿靠海,沙滩、岩石、花木等自然环境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当时在厦门市旅游局工作的彭一万感叹,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些保护鼓浪屿的理念,超前得“令人吃惊”。 “在习近平同志的亲自领导下,我们用了近一年时间,把包括鼓浪屿在内的厦门风景名胜区的古树名木和风貌建筑‘家底’都摸清了。”章维新说。 鼓浪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习近平都格外珍视、屡屡关心。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厦门调研时,再次指出鼓浪屿要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秉承着当年的战略规划,一系列法规措施应运而生、相继出台,严格保护着全岛931处历史风貌建筑和18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重耕看来,当年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厦门市按照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将鼓浪屿上不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工厂、机构搬出岛外,腾出更多空间绿化。紧接着,又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专门成立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更有针对性地对鼓浪屿进行有效的直接管理和保护。 “从单纯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转变到以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为重,我们切实进行了很多探索,而发展战略一直是我们探索中的重要指南。”叶重耕说。 “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这是先贤描写的厦门之美,也是章维新每天在鼓浪屿行走上万步时的真切感受。 2017年7月,这个小岛摘取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耀世荣光,饮水思源。岛上的一草一木都应该记住这段保护的历史。”章维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