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生态窝” 漳州市龙文区“闽南水乡”示范段工程所处的九十九湾,沟通了九龙江两大支流西溪和北溪,是漳州流域最广的内河。这里自古就是漳州城郊水路交通要道。 2014年,漳州开始整治九十九湾。除了清淤、截流、拆建等标配做法外,当地尝试在保证护岸稳定的前提下,用生态驳岸取代硬质护岸。“闽南水乡”示范段所建造的生态驳岸,遵循着这样的基础结构:底部坡脚采用松木桩护脚,加盖混凝土垫层,再以阶梯式结构安放三层固滨笼石笼,最后覆种各类水生植物。 “河道驳岸采用的是梯形水泥石块,不需要水泥浆堆砌,石块与石块自然咬合,形成了凹槽与缝隙。”何文彬表示,新的护岸结构一方面有利于水体自然流动,进行水气交换;另一方面有利于泥土、草籽等附着,为水生动植物留出生存空间,形成“生态窝”,吸引小鱼、虾、螺蛳等水生动植物在此产卵、栖息。 水生植物是生态驳岸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出于景观营造的需要,我们通常选择多年生常绿亲水植物,并保证景观层次,实现不同季节错峰开花,但同时要充分考量其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方面的能力。”何文彬说,以水生植物菖蒲为例,其在水体中能有效吸收氮、磷、重金属等,还能对有机微生物进行分解和转化。目前,“闽南水乡”示范段已种植蒲苇、花叶芦竹、星光草、水生美人蕉、马尼拉草等水生植物约9万株。 田头村的生态驳岸更多考虑水生植物的适应性与后续管理成本,因此选择了本地野生品种蟛蜞菊。“这是多年生常绿水生植物,一年中有多个花期,且几乎不需要人工管护,适应性强。”郭水发说。 “生态驳岸不仅具有抗洪功能,还由于其可渗透性,可起到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何文彬认为,生态驳岸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水乡”示范段工程为了进一步增强水陆联系,还在河道两侧陆地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湿地绿岛、生态草沟等,以充分发挥蓄水、滞水、调水等作用。 来自生态驳岸的红利 对于郭水发而言,生态驳岸带来的最大改变,是生态的改善。“过去田头村河道里盛产田螺,家家户户下到水里摸田螺,在热锅里翻炒一下就是美味的河鲜,但后来这样的好料只能回味了。”郭水发说,如今,水体中的动植物多了起来,石螺也重现了。 郭水发起了复兴田头水乡的念头,他勾勒了这样的蓝图:修复古渡口;修缮沿岸古民居——全村完整保留超过60座闽南古厝,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游客从古渡口出发,溯流而上,体会月港时代乡村贸易的繁盛,观赏成群的古民居,还可体验闽南传统龙舟文化。他介绍,规划建设中的影视基地将很快落地田头,让田头风光通过影像走得更远。 “闽南水乡”同样将借焕然一新的水系资源,打造全新的文化与产业生态。“我们在九十九湾沿岸,以闽南古厝、骑楼等本土建筑为原型,依循古法工艺,重建了一批仿古建筑。”何文彬说,未来,以“漳州味·闽南风·古厝情”为主题的文化综合体将应运而生,武林小镇、田园书院、漳州味特色商业街区等都已列入计划之内。 何文彬希望业内对生态驳岸的材质与工艺有更多研究、创新,使生态驳岸得到更多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