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福建渔业企业就在大洋上闯荡。而今,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福建渔业开足马力,在海丝沿线闯出更大名声——
东南网5月19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在福州马尾工业园区的宏东远洋渔业公司冷冻仓库前,工人们有序地整理着刚从非洲毛里塔尼亚运来的远洋渔获——章鱼、鱿鱼、鳐鱼、大菱鲆……看着眼前忙碌的场景,宏东渔业公司董事长兰平勇开心地说,他们将为国内客户提供更多有营养、安全、健康、美味的纯天然海洋水产食品。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敢拼会赢的福建远洋渔业企业就开始到公海进行大洋性捕捞。在印度洋上,他们开着渔船捕捞金枪鱼;在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公海上,他们在捕捞国人爱吃的鱿鱼……福建远洋渔业规模越做越大,远洋渔船的航迹逐渐遍及三大洋及20多个国家专属经济区。
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大力支持发展远洋渔业。2014年起,福建密集出台了多项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运费补助、贷款贴息、人员培训、工资补助、装备更新、优化通关等方面,加大对远洋捕捞企业的支持,鼓励企业发展规模化远洋捕捞加工产业。
踏上了政策的快车,福建渔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远洋渔业企业除了在公海从事传统的大洋性捕捞外,还通过在入渔国建设综合性渔业基地的方式探索过洋性捕捞。
2011年开始,宏东投资1亿美元在西非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市建设渔业基地。“目前,这个集码头、冷库、加工厂、修船厂、制冰厂、海水淡化厂、员工培训中心、生活区于一体的基地在给宏东公司创造6000多万美元年收入的同时,也让当地超过1500名工人获得令人羡慕的高薪。”省远洋渔业协会会长陈泽銮介绍。
“目前,我省已在印尼、缅甸、毛塔等国投资兴建了9个集渔船停泊、维修、制冰、加工等设施较为齐全的境外远洋渔业基地,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第一。”省海洋与渔业厅负责人表示。
2016年,福建远洋渔业完成项目投资15.26亿元,开工建造远洋渔船127艘,新建(扩建)境外基地4个,新增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项目4个。全省远洋渔船共投产540艘;全省远洋渔业总产量29.2万吨,总产值25.6亿元。此外,我省10家企业在印尼、马来西亚建立渔业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超12万亩,投资总额超9亿美元。我省境外水产养殖发展规模居全国第一。
随着境外渔业项目的落地开花,福建企业不仅在生产方式上不断创新,而且在交易方式上展开积极探索。
走进福州市马尾区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巨大的电子信息屏上滚动着当日海产品现货挂牌交易信息。“无论你身处何处,只要在我们的交易平台上点点鼠标,就可轻松完成海产品的跨国交易。”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副总裁薛永福告诉记者,目前世界各地350多种海产品都可以在海交所交易。
从2015年3月正式挂牌运营,海交所的海产品现货交易额从过去的几十万元激升至数亿元,令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互联网交易服务平台之一。
薛永福介绍,作为一个第三方交易平台,海交所吸纳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产品龙头企业为会员,为大宗海产品现货提供“线上交易、线下交收、跨境结算”的交易平台。2016年9月,“海交所”与马来西亚皆富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马来西亚建设占地6.2万亩、投资32.9亿元人民币的产业合作基地。
“截至2016年,海交所已发展渔业企业会员358家,全年交易金额超过300亿元。未来,我们将陆续在东盟各国建立基地,搭建合作共赢新平台。”薛永福透露,目前海交所缅甸和越南分中心正在筹建中,“海上丝绸之路期货交易所(柬埔寨)”也已获柬埔寨证监会批准筹建。
沿着“一带一路”远航,福建渔业企业越来越获青睐,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都主动上门寻求与福建企业合作。
4月15日,来闽访问的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总理特罗瓦达也向福建渔业企业抛出了“橄榄枝”。圣普目前渔业捕捞的种类主要是金枪鱼和鱿鱼,渔业发展面临着没有足够深度的港口停靠大型渔船的问题。特罗瓦达为了吸引福建企业,给出了许多优惠条件——圣普政府将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吸引渔船前来捕捞,如提供融资、柴油补贴,加强为船舶维修和货物转运提供支持等。他希望,具有丰富远洋捕捞经验的福建渔业企业前去投资,帮助加强圣普渔业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实验室、港口等。
目前,有意前往非洲开展远洋捕捞、水产养殖和海产品加工等投资合作的福建4家远洋捕捞企业负责人已与圣普方面进行了初步交流。
“福建有最给力的扶持政策,有最多及最大的海外渔业基地,有最完善的产业链条,有全国唯一的远洋渔业通关码头,福建远洋渔业必将在海丝沿线各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福建省远洋渔业发展促进会秘书处负责人充满希望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