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美国频道> 看中国•福建 > 正文
宁德师院为畲族学子开班授课:高校传出畲族山歌声
usa.fjsen.com 2017-03-28 10:59:56  庄严 郑雨桐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艺

东南网3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郑雨桐 文/图)

背景

畲族语言是全国畲族人民通用的民族语言,这是畲族最主要的民族特征之一。畲族歌言是宁德市蕉城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体现了畲族古代社会农耕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文化价值巨大。虽然闽东是全国迄今为止畲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区,但受畲汉通婚、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许多畲族后代已不会说畲语,更谈不上唱畲歌。宁德各地的“三月三”歌会基本是中老年人的歌声在荡漾。

畲族语言专家雷良裕呼吁,闽东作为全国畲族最主要聚居地,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畲语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只要畬语得以传承,作为畲族文化传承载体的畲歌就能得以延续,畲族灿烂的文化就不会湮灭。

由于离开民族聚居区生活,青少年一代缺乏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目前,闽东汉、畲双语文化现象已成为一种普遍,畲族母语文化正日益弱化。只有搭建畲语学习平台,才能让畲文化在吸收汉文化的过程中得到更好传承。去年12月20日,宁德师范学院开设全国高校首个畲族歌言传承班,为畲族歌言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

雷仙梅正在传授学生畲族歌言的唱法和技巧。

畲族歌言进课堂

“水是井中出出来,红曲炊酒水来兑……”宁德师范学院畲族歌言传承班里,不时传来悠扬的山歌声。

走进课堂,老师雷仙梅正在传授学生畲族歌言的唱法和技巧。她每唱一句,学生便跟一句。不多时,一首完整的《祝酒歌》便连成曲调。

雷仙梅自幼爱唱畲歌,17岁开始参与畲族对歌歌赛,2000年以后投入到畲族文化(畲歌)的演出及传授畲族文化中,自编畲歌40多首,内容包括叙事、传说、小说、杂歌等。随着全省高校首个畲族歌言传承班在宁德师院正式开班,雷仙梅应邀担任指导老师,为42名畲族学子授课。

“今天学的《祝酒歌》,我们畲家办喜事时常会用到,里面也包含了我们的习俗……”看到学生们能有模有样地歌唱,雷仙梅又为学生讲解《祝酒歌》的意义、用途和每句话的含义。说到兴奋,她还为学生播放了近日自己在乡里演唱的视频。

“因为说得少,我只会一些简单的畲语,更别提唱畲歌了。”传承班的学生钟幼芳说道。她是师院民族预科班的学生,也是畲族人。她经常听长辈们唱畲歌,自己却没有学过,也从未开口唱过。传承班招收学员时,她立即报了名,希望能将这种畲族文化传承保护下去。

班里同她一样来学习的畲族学生,还有41名。每周六下午,他们都会齐聚在一起,共同学习畲族歌言。

雷仙梅告诉记者,唱山歌是畲族人民的习惯。在闽东畲族中,人们称畲歌为歌言。因为闽东畲族群众凡是能用语言表达的,都能唱成歌。当语言不足以表达心意的时候,便以歌代言。

“畲族歌言音调相对比较固定,入门还是比较容易的。”雷仙梅说,歌言多以七言四句为一条(即一首),歌词有严格的韵脚。其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等。

歌言题材十分广泛,涵括历史传说、时令节气、男女情爱等,内容丰富。每逢节日或婚丧喜庆,畲村处处都可以听到这种歌言。

“简单的畲歌,学起来还比较容易,但要掌握到畲族歌言的韵味和随机应变,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雷仙梅说,相比技巧,歌言更重要的是唱出畲族儿女的风情。现在学生还放不开,所以她也通过小团体、单独唱的方式,让学生更加“豪放”。

高校保护畲歌有新招

宁德蕉城区是畲族聚居地。近年来,随着国家愈加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保护,蕉城区也开展了许多畲族文化保护工作。

然而,畲族许多习俗、技艺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随着畲族逐渐融入现代社会,这些习俗、技艺渐渐少被人提及,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该如何保护畲族文化,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都在不断尝试,也取得了许多成效。如许多畲歌、畲舞渐渐登上舞台,如畲族银饰进入市场成了文创产品。2006年5月,宁德闽东畲族歌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宁德师范学院拥有200多名畲族学生,在畲族文化保护方面做了许多课题研究,并希望能将畲族特色融入教学,从高校的角度进行一些探索。

“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而保留畲语是最为重要的,畲族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传承班负责人林文感触地说,通过调研,他们了解到,如今许多畲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了解较少,而这些文化只能通过口耳相传进行传承,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遗失。畲族歌言却能将这些文化保留下来。

从形式上来说,畲族歌言也更为生动,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而宁德师范学院选择了畲族歌言传承班的方式,对畲族歌言的保护方式进行探索。

“我们希望通过办畲族歌言传承班,让更多畲族学生参与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林文说,如果老一辈的传承人没了,畲歌很可能就会消失,非常可惜。

“日后,这些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很好地将本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林文说,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情况下,掌握畲族歌言这一技之长,对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帮助。

下一步,宁德师范学院打算通过开设更多畲族文化课程、打造展览馆等方式,保护畲族文化。

传承人的新期盼

雷仙梅对传承班有自己独特的感情。她热爱畲族歌言,自小便跟着母亲学。

那时,家家户户都会唱畲族歌言,这是畲族人的必备技能和生活习惯。有客人到家中来,便即兴唱出一两句,表达喜悦之情;家中小辈敬酒看茶时若不能唱出相应的畲歌,便要受长辈批评;走在路上,不时便被亲朋好友拦住,当街“挑衅”对唱……对于朴实的畲族群众而言,以歌代言是他们最乐意的事。

可如今,年轻一辈会说畲语的比较少,更不用提歌言了。雷仙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再不进行保护,畲族歌言恐怕很快就失传了。

可肯吃苦学歌的年轻人并不多,坚持到最后的更是寥寥无几。毕竟如今的畲族群众融入了现代化生活,唱畲歌、以歌代言的传统淡了很多。

当时,雷仙梅想了个法子:从六七岁的小孩子“骗”起。“我把邻里的小孩聚在一起,拿了一个盘,抓了一把糖放在里面,告诉他们,学一首歌就能得到一个糖。”雷仙梅此法果然奏效,孩子们开始认真学习畲族歌言。可没多久,学了一两首,就又走光了。有孩子告诉她,自己吃不了学歌的苦。雷仙梅又心生一计,孩子们每学一两首歌,就奖励一个10-20元的小红包,可仍旧留不下几个……

成了“闽东畲族歌言”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雷仙梅更加投身于畲族歌言传承保护事业。所以当宁德师范学院找到她,希望她担任传承班指导老师时,她立马答应了。

一开始她还疑惑,这些学生是否只是一时热度,坚持不了多久。可她慢慢发现,大学生比以前的那些孩子懂事,更愿意进行传承。虽然小部分学生离开了,可留下来的,都是真正愿意坚持的。而且大学生学习能力更强,这也让她上起课来更有干劲。

“只要能将畲族歌言传下去,我怎么辛苦都没有关系。”雷仙梅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到畲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当中,让这一民族瑰宝不要蒙尘。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了解更多热点新闻、关注美国侨界新鲜事,尽在东南网美国频道,请扫描码关注。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