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美国频道> 文化福建 > 正文
"斗笠村"的守艺人:只是想让这"传家宝"不失传
usa.fjsen.com 2017-03-23 14:31:2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兰楚文
农闲时,邻居来到汤增寿家帮忙编斗笠。

东南网3月23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李芳 通讯员 林耀琳 丁立凡 文/图)“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古代诗词里,斗笠和蓑衣常与从容自适的隐者形象相关联。在现实生活中,编斗笠的传统手艺也藏在福安潭头镇的一个小村庄——龙井坑村,人称“斗笠村”。

龙井坑村边绿树环绕,灰瓦土墙掩映其间,房前屋后尽是挺拔峭立的翠竹。竹子易栽易活、用途广泛,是安居乐业的便捷良材——农村人家的竹篾器、扁担、晒衣竿,甚至桌椅板凳、房屋檩条、菜园栅栏等都可派上用场,当然也可用来编斗笠。

上世纪,龙井坑村因编织斗笠而出名。龙井坑村人编织的斗笠结实耐用,深受福安和周边县市百姓的喜爱。以前,村里80多户人家以此为业。如今村民纷纷外迁,只剩下20多家留守,仅有3户人家坚守着编斗笠这项技艺。其中,64岁的汤增寿坚守这门技艺已有50多年,是第七代传人。

汤增寿说,编斗笠的竹子必须在冬天砍伐,因为不容易被虫蛀。砍回来的竹子要锯成竹节,再经砍、锯、劈、切、剖、撕、拉、撬、编、织、削、磨等多道工序,最后变成粗细均匀、刚韧恰当的竹篾,才能用来编织。

编斗笠的关键在于打样编织、卷沿,这是真正的技术活,决定斗笠是否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牢固耐用。

回忆起小时候跟着老一辈学手艺的日子,汤增寿说:“老人们要求高,织的网眼,要像绣匠的花样,形状要美观,排列要整齐。”编竹笠从帽顶开始,按一定规律将篾条编成帽坯,全靠一双巧手。里外两层网面织好,用清水浸过的粽叶铺放整齐。帽坯编好后,用柔软的篾条锁口,就基本完工了。斗笠稍作调整后刷上桐油,晾干便可使用。

“每逢耕作季节,定做斗笠的人较多,一家大小经常要加夜班赶活。”汤增寿说,最好光景时,他们一家全年编织斗笠一千多顶。

后来斗笠市场萎缩,从事编织斗笠的民间师傅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想往村外走,没人愿意学这费劲不挣钱的手艺。”汤增寿话语间透着无奈。

如今,汤增寿夫妻俩农闲时靠编织斗笠补贴家用,一天也只能编织两三顶。夫妻俩坚守这门技艺,只是想让这“传家宝”不失传。

相关阅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