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 (记者何无痕)从去年开始,有一个现象引起厦门广大党员干部的广泛关注:当某单位的一名党员干部被立案审查后,同单位或系统内主动向市纪委或单位纪检组交代违纪问题的越来越多。这个现象在厦门一些重要的领域和敏感的岗位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以前某党员干部被立案审查,牵连出一两个同事或领导就差不多啦!现在却经常牵涉出十几个甚至更多,不少人还是主动交代问题,查处很彻底!”一位市人大代表说,这不只是反腐力度的问题,更反映市纪委反腐败工作思路的转变。 有人把它归结为市纪委“分领域整治模式”——逐系统逐领域地开展纪律审查,一边查案,一边教育敦促、谈话函询,纠偏纠错、建章立制,最大可能地全面肃清某系统或领域的腐败问题,全力纠正存在行业的“潜规则”或不正之风,重构该系统或领域良好的政治生态。 无禁区,一查到底 “原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和平(副厅级,已退休)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去年8月,市纪委发布的这则简短消息立即引起了厦门各级极大关注。 当时王和平已退休4年,他的被查让许多人都在掂量着这条信息的分量。截至目前,与该案件相关的其他10名党员领导干部主动向市纪委交代各自严重违纪问题。 无禁区,一查到底。2016年,市纪委分别对市人防办两名副局级领导干部和三个处的7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党纪立案,其中,五人被开除党籍并被移送司法机关,两人被开除公职和取消退休待遇。对厦门市规划系统纪律审查立案12起,党纪处分7人。在市国资委系统内立案34件,党纪政纪处分27人…… 去年以来,在省纪委和市委的领导下,市纪委紧盯权力相对集中容易滋生腐败或与民生关联度高的领域和部门,实行分领域整治,无禁区铁腕“拔烂树”,集中力量查处了6个领域的系列腐败案,涉案人数178人,移送司法机关31人,推动了个案到系列案的转变。 有原则,挽救为主 “要坚持以纪律为尺,在全面实施分领域整治系列腐败案件中要一边查案,一边督促单位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开展教育提醒、谈话函询。对组织掌握问题线索而本人拒绝交代的,予以严肃查处。对主动交代违纪问题的,按照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事求是地处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孙明忠经常告诫一线的纪检监察干部,纪律审查要切实达到减少存量,遏制增量,努力实现查处一批、挽救一大片。 根据这个纪律审查新理念,市纪委各纪检监察室在开展执纪审查时改变以往的办案方式,根据线索,做足做透前期调查工作,按照条件成熟情况,一个一个地分批依次开展执纪审查。“这样做伤口小、留血少,更重要的是留出时间让该单位党委(党组)依法履行主体责任,通过教育敦促、谈话函询等方式,让相关的涉嫌违纪人员主动交代违纪问题,给他们悔过自新和立功的机会,达到点上爆破、面上震慑的执纪效应。”市纪委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据介绍,通过教育敦促、谈话函询,国土领域内有70多人(包括党员和非党员)主动交代各自轻微违纪问题。规划系统内有22名同志主动向市规划委纪检组交代违纪问题,主动上交违纪收受的礼品、礼金。全市共有66名党员干部主动交代违纪问题。 对于存在的违纪问题,市纪委结合“四种形态”的实践,根据违纪人员的态度和情节的不同进行区别处理,纠偏纠错治“病树”,推动治标向治本兼治的转变,以治标促进治本。 立规矩,预防腐败 “要通过执纪审查工作,彻底摸清该单位长期存在的制度漏洞以及潜规则,督促和帮助他们纠正该领域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铲除‘潜规则’,净化一方土地。”市纪委常委会在研究执纪审查工作时反复强调了这一要求。 为此,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开展执纪审查中都会要求被审查对象交代个人问题,就行业或系统内存在的权力寻租中的制度漏洞等问题提交相关材料,为做好案后整改提供依据。同时与涉案单位一起认真分析发案原因、政治生态环境、机制制度问题等,积极研究整改方案,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在查处规划、市场监督领域里系列腐败案件后,市纪委相关处室撰写了两份专题报告,分析了规划和市场监督领域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围绕建立健全完善制度,有效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机制等提出了整改意见、建议。 为督促整改,市纪委开展一案双查,对一些单位党组和纪检组实施了责任追究。对一些典型问题通报曝光,强化震慑作用。市公安局对问题多发的湖里派出所等三家派出所启动“一案双查”,追究9名领导责任。市纪委还结合发生在市车管所和厦门路桥集团系列腐败案拍摄制作了两部警示教育片,用熟悉的人、身边的案例加强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 涉案单位也纷纷主动结合执纪审查发现的问题加强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