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储局(FED)。新闻配图 文|石齐平 后金融海啸时代,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就是美国联储局(FED)在QE货币政策上的放与收,及在利率政策上的鸽与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相关的猜测就会被炒作一次,然后在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一阵震荡,然后逐渐平静,然后又再来一次,周而复始…… 为什么今出现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后“金融海啸现象”?应该说,是全球尤其是西方的经济学界及官员都可能犯了两个重大错误:(一)对全球经济问题的本质作出了错误的诊断;(二)然后进一步下错了药。 先谈前一个。2008年9月爆发的世纪金融海啸,主要是全球特别是西方,尤其美国,一个巨大泡沫爆破之后的结果。美国FED以低利率刺激经济,再加上以次贷方式振兴楼市,鼓吹出了一个楼市大泡沫。在这个泡沫形成的过程中,又联带起了众关联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以及整个社会对未来进一步繁荣的预期与信心,后者(信心)又进一步刺激了信用的扩张与膨胀,也“果然”进一步造成了经济繁荣。类此信心与信用的相互作用、相互拉拔,必然在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大的“虚”的成分。也即是说,整个经济体系的“虚需求”不断壮大,并越来越背离了缺乏增长动力的“实需求”,基本上是结构性及长期性的问题,不易扭转及改善。 “虚需求”(其中含有巨大的泡沫成分)在持续不断的膨胀之后终于难逃破灭(2008年9月)。这明显是一种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绝不等于是一般经济周期性回圈下的供过于求。遗憾的是,包括FED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当局却误判了问题的本质,也因此进一步下错了药,纷纷采取了“逆周期回圈”的扩张性(包括非常规的量宽)货币政策。几年下来,由美国FED带头,各国经济当局跟进,一而再,再而三采取极为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现在似乎到了可以暂时总结的时候了:(一)不解决问题;(二)反而制造问题;(三)进一步更深化问题。 (一)不解决问题。各国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刺激投资与消费,但由于各国经济问题的本质是实体经济的需求严重疲弱,以致不管印多少钞票,资金就是不流入实体经济,经济增长始终欲振乏力。这其中,中国的表现独树一帜(维持6%到7%的水准),但主要是靠1.大量财政投入基础建设。2.国企。3.住宅产业。但靠后两者拉动经济增长是有副作用及后遗症的。所以,总的来说,各国靠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乏善可陈。 (二)反而制造问题。通过印钞机印出来的大量甚至天量流动性,主要流向了各个资产市场,如股、汇、债及楼市,于是就造成了各国各资产市场价格的轮流飙升或者普遍飙升,这当然不免引发对新一轮资产泡沫的担心。在相当程度上,这也解释了美国FED利率政策的鸽鹰两难与进退维谷。担心新一轮资产泡沫,倾向加息;担心经济疲弱承受不了加息,倾向不加息。于是FED调息会议每一两个月鸽鹰争论一次,全球市场也就每一两个月折腾一次。 (三)而进一步更深化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困局之根源就在于需求疲弱不足,但各国普遍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量宽政策的结果会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需求的进一步疲弱。与此同时,某些国家如中国正在壮大中的楼市泡沫,其实也存在着压缩需求的效果,为了多买一套房而不得不压缩其他支出。同样的,各国的低利率或零利率政策实施的效果大多适得其反,储蓄反而增加,意味着需求进一步降低。美国FED是否是全球经济最大的麻烦制造者,看来是到了一个让大家严肃反思的时刻了。 (本文引自香港《东方财经》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