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1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7月29日发表题为《为什么说南中国海较量远未结束》的文章称,海牙仲裁庭偏向菲律宾的裁决具有重要的法律和战略意义。而且正如英国《经济学人》周刊写的那样,“此事同样是中国迄今为止挑战美国在东亚影响力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最大挫折”。初步迹象显示,中国将坚持到底,抨击海牙仲裁庭法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重申中国南中国海主张的完整性。 文章称,但是,如果你觉得中国蔑视裁决就意味着他们将进一步施展暴力、打破用来仲裁争端的国际法(《经济学人》就这么认为),那么你就等于是在误解中国的立场,等于是在支持美国海军及一些评论者的观点,认为应当向中国展示更强大的武力。为了在南中国海建立战略缓冲区、巩固在当地的军事据点,中国正在采取任何一个新兴大国都会试图采取的措施——威逼对手,排斥任何地区反对势力。 毫无疑问,这正是“门罗主义”为确保美国称霸西半球所做的事情(“门罗主义”公布于近两个世纪前,但这一思想对美国战略政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不过,中国并没有推行属于自己的“门罗主义”。 文章称,无论从战略还是政治上讲,中国都不可能顺从地接受仲裁庭的裁决,撤回其南中国海主张。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什么选择。 首先,中国会在继续无视裁决、推进南中国海人造设施建设的同时,采取缓兵之计,拖延时间。9月在杭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将是中国展现实力、地位和财富的重要机会。中国会淡化南中国海问题及相关裁决的影响,至少要拖到峰会圆满结束以后。而且,中国必将利用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关于进一步磋商的建议,以此证明裁决并非定论。 其次,中国将继续质疑和抨击美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中掺杂的一己私利。中国及其他声索方的领土主张已经存在了数十年,而美国表明自己在南中国海的利益却始于2010年,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称维持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将继续把美国描述成怀有私心的后来者。 再次,中国将继续通过双边途径与每个声索方进行接触,寻求要么通过“一带一路”战略之类的承诺进行收买,要么利用一方做出的让步来操控另一方的选项。中国的周边外交活动已经产生了回报,例证就是日前东盟外长会议公报中关于南中国海问题的表述。 第四,中国将加强填海造岛行为,制造既成事实。此外,虽然中国近期不太可能宣布划设防空识别区(这么做不利于即将召开的G20峰会),可一旦中国与东盟的磋商无法顺利进行,宣布划设防空识别区仍是明确的选项。而且,毫无疑问,美国等方面炫耀海军实力、行使航行自由权利的举措恰恰会导致地区各国都希望避免的后果。 文章称,中国掌握了完善的地区外交技巧。其进退收放的手法既娴熟又务实。中国还在马不停蹄地创建属于自己的一整套地区协议,这将与受到美国及其盟友(尤其是澳大利亚)青睐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形成有趣的对比。 澳大利亚外长朱莉·毕晓普非常正确地强调说,外交和谈判才是现阶段推动解决南中国海争端向前迈进的最有效途径。但她必须认识到,“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其实等同于“被美国合法化的国际秩序”。而这样的理念,中国当然愿意无视。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继续施展战略抱负,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合法性只会进一步被削弱。也许除了规则观察者,中国还希望成为规则制定者。 文章称,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中国的地区及全球抱负采取容忍或者姑息的态度,而是要不要接受中国获得的新身份——一个当之无愧的主要大国。拒绝给予这样的身份就等于在培养一条不开心的龙。我们都得小心行事。 |